5月20日清晨,寶雞市鳳翔區鳳府豆花西施店迎來第一批食客。
鮮嫩的豆花、外酥內軟的饃片、香濃的豆漿湯底,澆上一勺辣椒油,再撒一把蔥花香菜,看得人垂涎欲滴,嘗一口,鮮嫩爽滑。在鳳翔的大街小巷,隔不了多遠就有一家豆花泡饃店。每天一大早,很多當地人會選擇用一碗豆花泡饃開啟美好的一天。
鳳翔豆花泡饃咸辣清香,經濟實惠,深受人們喜愛。2011年,鳳翔豆花泡饃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鳳翔豆花泡饃的制作工藝不斷改進,相關產品愈加豐富,濃郁的豆香越飄越遠。

制作完成的豆花泡饃。
“關于鳳翔豆花泡饃的起源有不少傳說,其中,與蘇東坡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5月19日,寶雞市鳳翔區文化館副館長張小輝自豪地說。
豆花泡饃發源于鳳翔。蘇東坡在當地任職時,用“金玉瓊漿”稱贊豆花泡饃。其中“金”說的是金黃的饃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瓊漿”是指豆漿。
“歷經漫長的歲月,憑借鮮嫩爽口、豆香濃郁的特點,豆花泡饃逐漸成為鳳翔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當地的特色美食。”張小輝說,“如今,隨著文旅業的發展,豆花泡饃逐漸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更多人了解了這一獨特的美食。”
5月19日21時許,位于寶雞市鳳翔區西大街的彩玲通宵豆花泡饃店內依然人聲鼎沸,香氣四溢的豆花泡饃一碗接一碗端上餐桌。
家住寶雞市陳倉區的楊永新專門驅車到這里品嘗豆花泡饃。“鳳翔這幾年陸續開了多家24小時營業的豆花泡饃店,方便了我們這些趕不上吃早點的‘夜貓子’。”楊永新說。
“選擇夜間營業一開始是為了滿足大家吃夜宵的需求。隨著周邊游的火熱,許多人慕名來吃豆花泡饃。我們還推出了真空袋裝版豆花泡饃方便游客帶回去給家人品嘗。”彩玲通宵豆花泡饃店負責人說,“目前,店內每天的銷售額有3000元至4000元。”
近年來,隨著鳳翔豆花泡饃影響力不斷擴大,速食豆花泡饃生產企業不斷涌現。
2024年,鳳翔區共有特色小吃店2000多家。其中,返鄉創業人員開辦的就有780家。這個千年風味正順應時代需求不斷創新,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鳳翔,每碗鮮香嫩滑的豆花泡饃,都離不開手藝人秉持傳統工藝的匠心。
“調制一碗豆花泡饃只需兩分鐘,但每天營業前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5月20日凌晨4時,寶雞市鳳翔區鳳府豆花西施店內,60歲的王明祥在燈下細細翻動著前一晚浸泡好的黃豆,并用笊籬撈出浮在水面上的殘豆。他說:“泡好的黃豆是微微發脹的狀態,不好的豆子在這個時候要挑出來,否則會影響豆花的口感。”
制作豆花泡饃前需做好選豆、洗豆、泡豆、磨豆、煮漿、點豆花,幾乎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
黃豆泡好,接下來就是磨豆了。王明祥打開打漿機,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打好的生豆漿從出漿口噴涌而出。王明祥將這些生豆漿全部倒入鐵鍋后,開始燒漿。“燒漿時,人一定要站在爐火旁,用馬勺將豆漿不斷地高高舀起,再倒進鍋里,重復上百次,防止豆漿煳底。”他介紹。
一部分豆漿用來做豆花泡饃的湯,另一部分被用來點豆花。“燒好的豆漿要先盛出來,放在桶里晾一會兒,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豆花的凝固效果。”王明祥一邊說,一邊著手調制石膏水,“石膏粉的用量需要根據天氣、溫度等因素進行調整,全憑個人經驗。最后,把石膏水和燒好的豆漿一起倒進保溫桶內,這就叫點豆花。”約20分鐘,豆花成形后,就可以開始賣豆花泡饃了。
“將準備好的鍋盔切成小條,一股腦兒倒進熱鍋,再舀回碗里,盛出一兩塊豆花蓋在鍋盔上,放點油潑辣子和鹽,澆上豆漿,一碗豆花泡饃就制作完成了。”王明祥說。
早上6時,鳳府豆花西施店第一碗豆花泡饃出鍋,鳳翔大街小巷的豆花泡饃店也逐漸人頭攢動……
5月19日,記者走進位于鳳翔區城關鎮豆腐村的寶雞豆花西施商貿有限公司,透過生產車間的窗戶望去,工人正熟練地將生產線上真空包裝好的速食豆花泡饃分揀裝袋。
“公司每天生產8000袋至1萬袋速食袋裝豆花泡饃,線上線下的銷量持續增長。”寶雞豆花西施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婷介紹。

5月19日,工人在寶雞豆花西施商貿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包裝速食豆花泡饃。
傳統的豆花泡饃一般都是起鍋立灶、現做即食。在鳳翔,豆花泡饃產業發展曾經一度難以突破地域限制,幾乎沒有當地企業能將流質豆花泡饃做成可以滿足物流運輸條件的真空包裝速食豆花泡饃。
2016年,畢業剛滿一年的王婷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將豆花泡饃傳承下去。
王婷研發出針對豆花泡饃的真空處理、包裝技術,把鍋盔切成薄片后進行真空包裝,將豆漿制成干粉進行獨立包裝。她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合作,陸續攻克豆花保鮮、儲存的技術難題。目前,王婷已在鳳翔建立生產基地,通過實體和電商銷售相結合的方式,順利讓豆花泡饃走出陜西,走向世界。2024年,寶雞豆花西施商貿有限公司營業額突破1000萬元,其中網絡銷售額達700萬元。
“我們不斷研發新技術,嘗試推出新產品,接下來還計劃推出黑豆豆花泡饃、針對‘三高’人群食用的豆花泡饃等,通過更精準的服務,進一步擴大豆花泡饃的消費群體。”王婷說,“未來,我們還要不斷挖掘鳳翔豆花泡饃的文化內涵。”
“鳳翔豆花泡饃不僅展現了飲食制作技藝,更代表著鳳翔深厚的歷史文化。”寶雞市鳳翔區文化館館長呂忠強說,“近年來,我們加大鳳翔豆花泡饃宣傳推廣力度,組織豆花泡饃手藝人參加全國各地展會,鼓勵傳承人將鳳翔豆花泡饃制作技藝教給更多年輕人,并對豆花泡饃的發展和創新給予政策支持。未來,鳳翔豆花泡饃的影響力還將持續提高。”
董連緒:簡單之事不簡單

5月20日,王婷為食客盛豆花泡饃。
鳳翔人的清晨,往往從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花泡饃開始。豆花泡饃工藝看似簡單,實則講究。對此,鳳翔豆花泡饃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董連緒說:“簡單之事不簡單。三歲娃娃都懂的美食,也有自己的門道。”
20世紀80年代末,有“點豆高手”之稱的李杰發現女婿董連緒有制作豆花的天賦。彼時,他們用來制作豆花的工具還是笨重的石磨。每天天不亮,董連緒就和岳父支起攤子,開始推磨研漿,冬夏無阻。
起初,董連緒制作豆花并不順利。第一次嘗試點豆花時,他小心翼翼地將鹵水倒入豆漿,豆漿依舊稀薄如水。
岳父的一句話點醒了他:“手要穩,心要定。”經過反復試驗,他終于摸清了豆漿與鹵水的最佳配比。在石磨轉動的“吱呀”聲中,董連緒逐漸熟悉了黃豆的變化、掌握了火候的微妙,也明白了傳統技藝的厚重。
時光匆匆而逝,鋼磨替代了石磨,燃氣代替了柴火。年過六旬的董連緒聽力漸衰,卻從未停下傳承的腳步。他始終難忘鄉親們端著老碗坐在他的小攤前喝湯添饃的熱鬧場景。
為了留住這份煙火氣,他逐漸從灶臺轉向講臺,手把手教徒弟們“看漿色、聞豆香、試口感”。他常念叨:“我們做得用心,大家吃得才放心。”
對董連緒而言,豆花泡饃是生計,也是責任。在這碗“金玉瓊漿”里,董連緒熬煮的不只是技藝,更是一個匠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守望。
舌尖上的記憶傳承
越是了解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就越能發現食物和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在寶雞鳳翔,豆花泡饃的不同搭配,代表著不同人的性格,也有著時代的印記。
據鳳翔豆花泡饃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董連緒回憶,20世紀80年代的豆花泡饃無鹽無辣,唯有豆香裹著麥香。這一口質樸的醇香,就是普通人對生活的溫熱期許。
到了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油潑辣子和鹽成了豆花泡饃的“標準配置”,自帶鍋盔開始流行。
“印象最深的是冬天,天剛麻麻亮,我就揣著鍋盔趕早讀去。冷風里熱氣騰騰的豆花攤子特別顯眼。”談起年少時光,寶雞市鳳翔區文化館館長呂忠強的臉上有了笑意,“花五毛錢要一碗熱豆漿,再把自帶的鍋盔交給攤主切片下鍋,泡饃端上來吃一口,能從腳底板暖到天靈蓋。”
如今,“吃好”代替“吃飽”成了食客的第一要求。年輕人想要口感豐富,老年人偏好傳統味道,游客緊盯打卡美食,豆花泡饃便衍生出了不同的“流派”:配香菜的、就咸菜的、放臊子的……
由此可見,非遺美食真正的生命力,從來不在博物館的展柜里,而是藏在市井的煙火中。一碗豆花泡饃,勾連幾代鳳翔人的舌尖記憶,讓昨天的奮斗、今天的紅火、明天的盼頭,都在熱氣蒸騰中生生不息。
(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