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隴縣,麥浪初黃,夏播正忙。5月29日清晨,隴縣河北鎮廟坡村的田野里傳來一陣陣“突突”聲——3臺嶄新的多功能播種機正沿著田壟勻速推進,身后留下一行行筆直的地膜和整齊的種窩。村民吳碎俊蹲在地頭,捏起一粒剛埋下的玉米種子笑道:“這‘鐵家伙’干活比人講究,深淺一樣,間距分毫不差,咱‘老把式’也得服氣!”
“過去種玉米得兩個人搭伙,弓著腰點種、覆土,一天下來腰都直不起來,頂多種一畝半。”廟坡村黨支部書記高鵬飛拍了拍身旁的播種機說,“現在這家伙‘吃’下去種子化肥,‘吐’出來就是一條龍作業,半小時一畝地,誤差不超過兩厘米。”
在播種機的駕駛室,農機手李軍輕推操縱桿,播種機立刻“活”了起來——前端旋耕刀破土開溝,中部精準投下種子和肥料,尾部覆土鎮壓一氣呵成。“株距25厘米、深度5厘米,都是設定好的,連轉彎掉頭都不用停車。”李軍指著智能顯示屏給其他村民邊示范邊講解。
地壟邊,65歲的村民張桂蘭看得直咂嘴:“我務了幾十年莊稼,哪想過還能這樣‘甩手’種田?今年我家8畝地全交給合作社托管,光人工費就省下2000多元。”
這場變革源于年初廟坡村黨支部的一次“取經之旅”。高鵬飛回憶,在黃龍縣看到機械化種植的玉米“苗齊稈壯”,村兩委當即拍板:“咱也得變!”
回村后,廟坡村爭取政府補貼,購回3臺多功能播種機,成立農機合作社。為打消群眾顧慮,黨員干部帶頭將自家田地作為試驗田。“4月試播時,好些人蹲在地里數苗。”高鵬飛笑道,“結果出苗率91%,比人工播種高了近一成,大伙兒這才信服。”
機械化帶來的不僅是效率,高鵬飛算了一筆賬:每畝節省人工5個、種子化肥成本15%,玉米出苗率93%,比傳統方式高出9個百分點。綜合效益增加300元以上。目前,廟坡村1500畝玉米地已全部實現機械化播種,還吸引了周邊7個村前來“訂機”服務。
更讓村民驚喜的是,精準播種讓每畝地用種量從3.5公斤降至2.8公斤,化肥減量15%卻增產明顯。“就像用滴灌代替大水漫灌,每一粒種子都‘住’進了精裝房。”高鵬飛比喻道。
忙活了一天,播種機在田野劃出最后一道銀線。村民圍著剛“下班”的機械掛上紅綢帶,高鵬飛扯著嗓子報喜:“縣農機公司說了,秋收時還給咱配聯合收割機咧!”笑聲中,仿佛已能聽見金秋玉米稈的“沙沙”作響。(來源:陜西農村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