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春,男,1982年12月生,中共黨員,鳳縣留鳳關鎮沙江寺村村民、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自2009年投身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事業,他十六年如一日穿梭各個鄉村,累計服務超5000場次,覆蓋鎮村、敬老院、學校、廠礦等。2011、2014、2015、2018、2023年,多次獲評全市流動數字電影優秀放映員,榮獲2025年第一季度“寶雞好人”。

光影初識 童年的夢想種子
田國春與電影的情緣,始于父輩的銀幕情懷。其父田志建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活躍在秦嶺山鄉的鄉鎮電影放映員,自田國春記事起,便跟隨父親穿梭于十里八鄉。從幫著扛運膠片箱到獨立操作放映機,少年田國春在父親手把手教導下,逐步成長為放映隊里的“小助手”。

那些年,他親歷了中國電影放映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銀幕影像從斑駁的黑白顆粒蛻變為絢麗的彩色畫卷,8.75毫米便攜式放映機升級為16毫米專業設備,運輸工具從吱呀作響的架子車、二八自行車,到突突冒煙的手扶拖拉機。每當暮色四合,村頭老槐樹下亮起白色幕布,鄉親們扛著板凳從四面八方聚攏的場景,都在少年心中鐫刻下電影藝術的獨特魅力。這段流動放映的童年記憶,不僅讓他見證了光影技術的迭代,更在他心底播撒下用電影傳遞溫暖的種子。
接力傳承 父親的召喚
20世紀90年代末,電視普及浪潮沖擊著傳統放映行業。1998年,田國春的父親田志建無奈暫停了奔波二十余載的放映事業,但那臺老式16毫米放映機仍被珍藏在閣樓,膠片轉動的嗡鳴聲始終在少年心頭縈繞。

2009年,正在北京務工的田國春接到父親電話——國家啟動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亟需新生力量接棒。面對月薪五六千的穩定工作與鄉野銀幕的召喚,這個27歲的青年毅然選擇返鄉。當鄉親們得知他放棄大城市優渥待遇,甘愿當起放映員時,紛紛搖頭嘆息說他傻。
面對質疑,田國春只是默默擦拭著父親傳給他的放映設備。從三里屯寫字樓到秦嶺山鄉,從鍵盤鼠標到膠片齒輪,他完成了人生最動人的角色轉換。這份看似“逆行”的選擇,實則是兩代放映人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讓流動的光影繼續照亮山村的夜晚。
光影之光 照亮鄉村
田國春十六年如一日穿梭秦嶺山鄉,每年都有幾百場放映任務,平均每月他要走遍2個鎮18個村莊,月均行程1500多公里。為維持生計,他白天礦井作業,晚上搭銀幕,常工作至十一二點。面對艱辛,這位“礦工放映員”從未言悔:“只要鄉親們需要,這束光就該亮著”,他用礦燈與放映機交替照亮人生,在偏遠山村架起文化橋梁。

近些年,隨著電視、手機以及網絡的廣泛普及,觀看露天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始終未曾想過放棄或者改行。他說,只要還有人愿意看,只要國家政策持續支持,他就會一直放映下去。
面對未來,他滿懷期待。因為在放映過程中,他能真切感受到鄉親們的熱情與期待,也能看到他們在電影里尋得的快樂與慰藉,這讓他更加堅定了繼續走下去的決心。
如今,在這條放映之路上,他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從老膠片放映設備到數字放映機,他始終不斷學習新技術,努力提升自己的放映水平。在未來的日子里,他期待著能與更多的鄉親們一同分享電影帶來的快樂與溫暖。他堅信,只要心中有夢、腳下有路,自己一定能夠將這份光影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電影所蘊含的美好與感動。(供稿:鳳縣縣委文明辦 劉瑩)

編輯:劉慧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