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這件青銅器好像一個飯盒!”
“它叫盨(xǔ),是周人用來盛放谷物飯食的。”
6月3日,來自甘肅省白銀市平川中學的200多名學生正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參觀,一對師生的談話,將人的目光牽引至青銅盨身上。

伯車父盨
在西周青銅器食器家族中,青銅盨是一位“顏值”與“內涵”兼具的成員。它雖然沒有鼎、簋聲名遠揚,卻是周人祭祀宴饗時的重要禮器之一。手執盨耳,掀開蓋子,仿佛能聞到三千多年前的黍稷香氣。
食與禮密不可分,寶雞出土的青銅盨有怎樣的文物故事和禮儀韻味?端午前后,記者前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寶雞周原博物院等地,探尋青銅盨的吉金之美。
盛放食物的“青銅飯盒”
伯夸父盨、興盨、伯車父盨、仲義父盨、夨(zè) 賸(shèng)盨、昊母盨……出土于寶雞的青銅盨不少。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廳內,可以看到一件西周伯夸父盨。它有橢方形器身,鼓鼓的“肚子”,配有嚴絲合縫的蓋子,確實像極了一個青銅飯盒。

伯夸父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工作人員鄭苗說 :“盨的基本形制是體呈橢方,斂口、鼓腹、雙耳、圈足,蓋子也可以仰著放置,當作淺盤用來盛物,設計十分精巧。盨出現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由于流行時間短,造型上所表現出來的時代差異不大,同期器物僅在耳、足、蓋等部件上有所變化。”
事實上,盨不僅在造型上像現代人用的飯盒,而且,在功能上也和飯盒相近。“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鄭苗談到,盨是由弇(yǎn)口圈足簋發展而來的,用途相同,都是盛黍稷的食器,所以有的盨自銘為簋。
當然,還有一些盨自銘為盨,如夨賸盨、昊母盨。夨賸盨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藏文物,1983年出土于寶雞縣。夨賸盨蓋已不存,僅存盨身,斂口、方唇,器身呈圓角長方形,兩側有高出口沿的附耳。下腹向外傾垂,平底,下接四個柱形足,飾有云雷紋、竊曲紋、弦紋等紋飾,整體看起來頗為優雅精致。盨內底鑄有8字銘文:“夨賸作寶旅盨永用。”銘文提到了“夨”,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西周小國——夨國,地處關中西部的汧水流域,與散國、弓魚國相鄰。

夨賸盨
商人重酒器,周人重食器。當時用于禮儀活動的青銅器中,最能體現禮制的就是青銅禮器中的食器。食器又分為飪食器和盛食器,鼎、鬲、甗等為飪食器,盨、簋、盂等為盛食器,盛放著周人用雙手制作的食物。
鑄刻60字銘文的興盨
“這是兩件西周中期的青銅盨,名喚興盨,它們的主人為興。”寶雞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員權瑞雪介紹,興盨出土于扶風莊白一號窖藏。周原遺址出土了多件帶“興”字的興器,如興壺、興簋、興鐘、興匕等,其中,興盨鑄有60字銘文。
采訪當天,幾位游客正圍著興盨參觀。兩件興盨的形制、紋飾、銘文相同,都是長方形圓角子母口,盨蓋均已遺失。盨腹橢圓微鼓,兩耳呈獸首長舌半環狀,圈足下有四短足。興盨飾有鳥紋、云雷紋、瓦紋、云紋等多種紋飾,頗為美觀。由于使用時間較久,興盨被磨損光滑,腹部可以看到多處修補痕跡。

興盨
權瑞雪說:“在興盨內底部,可以清晰看到6行60字的銘文:‘唯四年二月既生霸戊戌,王在周師錄宮……’大意是在四年二月這天,周王把興叫來身邊,告誡興要像父輩一樣好好工作,并給興賞賜了盤形的圓披肩、用皮革制作的蔽膝和馬首飾等物。興為宣揚天子的美德,鑄造了這件紀念文考的器物,興的子子孫孫永寶用。從銘文可見,興盨是一件祭祀禮器。”
解讀銘文時,權瑞雪談到一個有趣的事兒,興留下的器物很多,品讀興器銘文,可以發現興這個人是外向型性格,十分自信,甚至有點自戀,覺得自己深受周王的認可,自己兢兢業業服務周王室,因此受到大量的賞賜等。如果我們用網絡熱詞“I人”和“E人”來區分人的性格情緒,“I人”指性格內斂、情緒悲傷的人,“E人”指善于社交、情緒奔放的人,顯然,興屬于“E人”。

夨賸盨銘文
“興盨的細節做得特別講究,設計嚴謹,它的紋飾都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出現線條突然斷開,或者規律不穩定等情況,就像興盨身上的鳥紋回首巨喙,每個鳥嘴的方向、大小、間隔都是一樣。這也是西周中期青銅器鑄造的一個特點,更為講究規律、氣韻,給人一種鑄造工藝的美感,觀賞性極強。”權瑞雪感慨道。
盛滿飲食禮儀的食器
“民以食為天。”靠農業起家的周人,對糧食格外珍惜,在其禮儀制度中,飲食有著嚴格的規范。盨除了用來盛飯,更是重要的禮器,用于祭祀、婚禮等重要禮儀活動。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展陳著一件西周昊母盨蓋。昊母盨是一件陪嫁的禮器,屬于西周貴族女子嫁妝中的“媵(yìng)器”。如今昊母盨器身已失,僅存盨蓋——蓋面隆起,上有兩對曲尺形捉手,蓋頂邊緣裝飾瓦紋。蓋內壁7字銘文清晰可見:“?(昊)女(母)作微姬旅盨”,寫明這件盨是昊母為微姬所作的嫁妝。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寶雞婚嫁習俗中,至今仍有“喜碗陪嫁”的風俗,暗含著“好好吃飯,婚姻幸福”的美好祝愿。

昊母盨蓋
那怎樣算是“好好吃飯”呢?如今,我們講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按時就餐等,周人的“好好吃飯”還強調遵守飲食禮儀,要吃得文明、吃得文雅、吃得有禮。
周人吃飯具體要講哪些禮節呢?入席吃飯前要洗手清潔,行沃盥禮;就餐時配用低矮小食案,一人一案,采用分餐制;陪長者吃飯時,主人要布送食物給長者,尊敬老人;吃飯時,不要一直專挑某種食物吃,不能挑食;吃熱飯食時,不能迫不及待地揚去飯中的熱氣,要有耐心和靜氣;喝湯時,不要呼嚕嚕喝個不停,吃東西嘴里不能發出聲音,食不語……

游客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觀賞伯夸父盨
這些飲食過程中的小禮節,從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并作為貴族宴飲時的行為規范。時至今日,這些細碎的禮節依然影響著我們的飲食規范。站在青銅盨前,我們不僅為古人的匠心所折服,還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對糧食的敬畏、對禮的尊崇。(寶雞融媒 張瓊)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