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6月5日是芒種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到來,表示仲夏時節由此拉開帷幕。本期,我們帶您穿梭于芒種時節的詩意與煙火:在“三候”中解碼“螳螂生、?(jú)始鳴”的物候密碼;于“農事”里見證麥浪翻金、收種忙碌的農耕圖景;從“詩詞”中領略文人墨客筆下的仲夏風情;在“養生”篇章收獲順應天時、調養身心的健康智慧。愿您在字里行間,感受芒種節氣的獨特魅力,體悟自然與生活的緊密聯結。
三候:時序更迭 展物華

(寶雞融媒 毛麗娜)“芒種芒種,連收帶種。”作為夏季第三個節氣,芒種因“忙著收、忙著種”的雙重農務,也被稱為“忙種”。6月4日,筆者采訪了市民郭宗禮,郭宗禮出身于教育世家,對節氣有著自己的研究和感悟。
一候“螳螂生”。“老輩人說,螳螂是‘刀客蟲’。”郭宗禮回憶起扶風老家的記憶,上一年深秋產下的螳螂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這些新生的小螳螂,揮舞著稚嫩的“雙刀”,成為莊稼的守護者。它們的出現,標志著夏季的熱烈開場和生命的蓬勃繁衍。
二候“?始鳴”。?,即伯勞鳥,這種喜陰的小型猛禽,于芒種時節開始在枝頭出現,并感陰而鳴。郭宗禮說,老輩人聽著這“啾啾”聲,便知“陽盛轉陰”的時節已至——正如農諺“芒種鳴?,梅雨將至”,這聲脆鳴既是物候的警示,也是農耕的時鐘。因為當伯勞鳥在楸樹、皂角樹上喧鬧時,農人便要趕在梅雨季前完成搶收,讓自然的信號指引田壟間的忙碌。
三候“反舌無聲”,最富哲理的莫過于“反舌無聲”。能模仿其他鳥鳴的反舌鳥,在芒種卻因感應到陰氣的出現而突然“藏聲”。郭宗禮說,老人們講這是鳥感應到陰氣漸長,懂得了“適時沉默”。也可以說反舌鳥用“無聲”提醒人們,在夏日的熱烈中,沉默亦是生存的智慧。
“三候說到底是老祖宗告訴咱要‘順勢而為’。”郭宗禮望著聯合收割機感慨,“三候”是自然寫給農人的“農時表”,讓人們在“連收帶種”的忙碌中,讀懂生命循環的真諦。
農事:芒種揮汗 麥浪田

(寶雞融媒 麻雪)芒種,是小麥、水稻等有芒的作物成熟或者耕種的季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芒種不僅是農耕時序的重要節點,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農事智慧。
翻開典籍,元代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早在西周時期,先民就已深諳“芒種不種,再種無用”的農諺。在青銅器銘文中,也有播種黍稷的記載。彼時,人們使用耒耜等農具耕種,將對生活的期盼深深埋進土地。
時光流轉,農事活動也在不斷演進。如今在西府田間,各種農機具在麥地、果園里作業,很快就能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以及果樹的疏果、蘸藥等工序,效率比傳統方式提高了十幾倍。近日,岐山縣蔡家坡鎮王其村的陳喜玲在自家獼猴桃果園里忙碌,她告訴記者:“雖然農耕工具變了,但芒種節氣前后,搶時播種的傳統一點沒改。這個時節氣溫高、雨水足,最適合玉米、大豆等秋糧作物生長。最近下的一場雨,也讓剛結果的獼猴桃喝足了水。”
在千陽縣張家塬鎮的蘋果園里,果農們正忙著給果子套袋,這樣既能防病蟲害,又能保證果實色澤均勻。曾經老輩人用手工糊袋,現在都是專用果袋,嫩綠的蘋果套上紙袋,宛如穿上了“防護服”,在陽光下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現代科技為傳統農事注入新活力,但無論技術如何進步,芒種時節“收、種、管”并行的農忙節奏始終未變。
從西周時期的耒耜耕作到如今的智能農機,從手工糊制果袋到標準化管護,變的是生產方式,不變的是對農時的敬畏、對土地的深情。芒種時節,寶雞大地上,古老的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勤勞的人們在希望的田野上,繼續書寫著新的篇章。
詩詞:詩吟風雅 韻味長
(寶雞融媒 羅琴)“風吹麥成浪,鳥鳴夏始忙。”當金黃麥浪翻涌于沃野,當布谷聲穿透江南梅雨,芒種便以披星戴月的姿態,奏響農耕文明最熾熱的樂章。這個承載著“有芒之谷可種”的節氣,既鐫刻著“麥收如救火”的農事密碼,又氤氳著“煮梅聽雨”的江南風雅。
“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宋代詩人范成大筆下的芒種,是梅雨滂沱、江河翻涌的壯闊景象。而元稹則以“淥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描繪出池塘蓮花在暑雨中綻放的清新畫面。這些詩句,不僅展現了芒種時節獨特的氣候特征,也透露出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敏銳感知。
在農事方面,陸游的“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堪稱經典。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繁忙而和諧的夏耕圖:細雨應時而降,四野農人搶插秧苗,家中麥飯飄香、菱歌互答,洋溢著收獲的喜悅。芒種時節的詩詞,不僅記錄了農人的辛勞與歡樂,也寄托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感悟。白居易的“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雖非專寫芒種,卻道出了農事艱辛的普遍現實。而范成大的“梅雨暫收斜照明,去年無此一日晴,忽思城東黃篾舫,臥聽打鼓踏車聲”,則通過回憶雨中踏車灌溉的情景,表達了對農事生活的懷念與感慨。
江南的梅雨,為芒種添了幾分朦朧詩意。南宋趙師秀“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意境,與戴望舒《雨巷》中“丁香般的憂愁”形成奇妙互文。而尋常百姓家“煮梅論英雄”的習俗,讓芒種的雨季多了幾分市井煙火氣。
芒種是懸在農人心頭的指針,它既是一把丈量光陰的銅尺,標記著“春爭日,夏爭時”的緊迫;又是一支飽蘸墨汁的狼毫,在二十四節氣的長卷上揮灑出最濃墨重彩的筆畫。當現代文明的鐘擺越擺越快,芒種節氣依然固執地守護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老韻律,續寫著天地人和諧共生的永恒詩篇。
養生:順時調養 護身心
(寶雞融媒 羅琴)“芒種芒種,連收帶種。”芒種節氣標志著仲夏時節正式開始。此時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濕熱交蒸之下,中醫專家提醒,芒種養生應以“順應天時、祛濕養心”為要旨,通過飲食、作息、運動等多方面調養身心。
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市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梁海云表示,芒種時節氣候濕熱,形成“暑濕困脾”環境,人體易形成“外熱內寒”體質,出現心煩失眠、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癥狀。因此,飲食調養尤為重要。她建議,可以多吃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掌握好低鹽、清熱的原則,苦瓜、冬瓜、西瓜等瓜類食品,以及香蕉和菠蘿均可適當食用,甘藍、芹菜、萵苣、鮮豌豆等蔬菜也是不錯的選擇。同時,還可以多喝三豆飲,即將赤小豆、綠豆、黑豆一起熬煮,湯汁既能補充水分,又能幫助人們排出體內濕氣。當然,飲食中也要切忌貪涼,冰鎮飲料、雪糕等雖解一時暑熱,但卻易損傷脾陽。芒果、榴蓮等助濕熱的水果,也要少吃。
在作息方面,梁海云強調,芒種時節要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適當晚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中午可適當午休,以補充體力,緩解疲勞。運動養生也是芒種時節不可忽視的一環,八段錦、太極拳等最宜此時習練,其動作舒緩自如,配合呼吸吐納,既能活動筋骨,又可寧神定志。梁海云特別提醒,此段時間的運動須避免“大汗淋漓”,以防耗傷津液。可在清晨或者傍晚,于林蔭道徐徐漫步,聽蟬鳴蛙鼓,觀流螢點點,都是調和情志的妙法。
梁海云建議,芒種時節也是中醫療養的關鍵時期,市民可選擇中藥浴、節氣貼敷、刮痧療法等進行排毒祛濕、健脾養胃的個性化調理,讓身體在濕熱交蒸的仲夏時節,依然保持和諧平衡的健康狀態。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