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雞融媒 祝嘉)6月9日,國家檔案局發布第六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我市申報的《何尊等五組周代有銘青銅器》名列其中,填補了我市在《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中的空白。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是世界記憶項目的中國國家名錄,是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制度性成果,為我國申報世界記憶名錄和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提供了資源儲備。此次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五組周代有銘青銅器包括何尊、逨盤、四十二年逨鼎一組、四十三年逨鼎一組、秦公镈(鐘)一組,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何尊、逨盤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這些文物造型雄渾、紋飾精美,是同時期、同類型青銅器的代表之作,特別是均鐫刻有長篇銘文,為研究周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寶雞縣(今陳倉區)賈村鎮,內底鑄有銘文122字,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成周的歷史事件,其中首次出現了作為詞組的“中國”二字,以及帶有心字部首的“德”字,反映了周人“居中而至”“以德配天”的政治理想。

何尊
逨盤2003年出土于眉縣楊家村,內底鑄有銘文372字,記載了西周12位周王在單氏家族輔佐下治國理政的歷史事件,首次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西周諸王世系,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重要實證。

逨盤
四十二年逨鼎2003年出土于眉縣楊家村,一組2件,內壁鑄有銘文約280字,記載了周宣王四十二年(公元前786年),逨因征伐獫狁有功,受到周宣王冊封、獎勵的歷史事件,是研究西周戰爭情況的重要資料。

四十二年逨鼎
四十三年逨鼎2003年出土于眉縣楊家村,一組10件,內壁鑄有銘文約320字,記載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逨因治理林澤有功,被周宣王冊封、獎勵,其中周宣王對逨的廉政告誡,至今仍有很強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秦公镈
秦公镈(鐘)1978年出土于寶雞太公廟村,镈一組3件、鐘一組5件,銘文記載了從秦襄公至秦憲公四代秦公受封建國、勵精圖治的事跡,對研究秦國早期歷史及春秋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藝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6月9日是第18個國際檔案日。當天,國家檔案局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第六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共有52項檔案文獻入選。至此,《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入選項目已達250項。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