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nia nia,風浪太大咧!”在2014年的央視元宵晚會上,相聲演員苗阜、王聲讓全國觀眾領略到寶雞話的魅力。寶雞人說話喜歡使用疊詞,這在外地人聽來,或許有些俏皮、可愛,但對寶雞人而言,疊詞承載著更深更重的感情,仔細賞讀,您就能發現其中蘊含的意味。
和和(huo huo)

(寶雞融媒 毛麗娜)“遺,遺,遺帕帕,和和(huohuo)地er在蕞(sui)娃伙的gou子后頭,大伙不要言傳……”這是寶雞音樂人左東改編自兒歌《丟手絹》的寶雞方言歌曲《遺帕帕》,讓一句句帶著疊詞的鄉音,乘著童聲歌謠飄進千家萬戶。
在寶雞方言里,“遺”表示“丟”,“和和”表示“輕輕”“緩緩”,“蕞娃伙”表示“小朋友”,“言傳”表示“吭聲”。寶雞香榭里幼兒園大班的李老師說,隨著寶雞方言歌曲《遺帕帕》的傳唱,孩子們在歡快的游戲中,不僅學會了地道的寶雞方言,也感受到家鄉文化的溫度。“以子“和和抬,和和放”;小孫子睡種特定的語調。前一個“和”(huo)前玩游戲只是單純娛樂,現在孩子們邊唱邊玩邊學,方言就像一顆種子,悄悄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李老師感慨道。
在表達慢一點、輕一點時,老一輩寶雞人習慣說“和和地”。比如,家里買來新魚缸,老人叮囑孩得正香,老人提醒兒子“關門時和和地”;給盆栽做造型,老人說“樹枝脆得很,要和和地彎,小心掰斷了”。而在寶雞方言歌曲《遺帕帕》里,用“和和”來表達丟手絹這個動作要做得悄無聲息,再貼切不過。
“和和”的使用,常常帶著一音稍重,后一個“和”(huo)音輕且長,形成一種獨有的韻律。這種音調本身就很輕柔、綿軟,傳遞出一種安撫、溫和的信號,它不單是說動作要慢要輕,更像是在營造一種氛圍,一種不著急、不慌亂、帶著體貼的心境。
倉倉

(寶雞融媒 羅琴)“你麻利倉倉寫作業,再嫑像昨晚上一樣,磨嘰到半夜還寫不完。”6月9日晚,家住渭濱區馬營鎮的周蓮華迅速接回上六年級的兒子,就開始督促他抓緊時間寫作業。在寶雞方言中,“倉倉”就是“趕緊”“趕快”的意思。
談到寶雞方言“麻利倉倉”,我市中學教師趙志宏分析,“麻利”在普通話中意為“敏捷、利索”,在寶雞方言中保留了這一核心含義,并引申為催促語,如“麻利走!”“倉倉”的疊詞形式則強化了“倉促”之意,帶有急切感。在西府方言中,“倉”單用可表“匆忙”,疊用后語氣更強烈。“方言中常用‘麻利倉倉’,意為敏捷又匆忙。在日常對話中,這個方言已被人們習慣作為固定短語使用,專指趕緊、趕快的催促,比如‘你麻利倉倉的,車要走了!’”趙志宏說,有時也簡化為“你倉倉的”。
“麻利倉倉”是一個充滿地域特色與生活氣息的表達,與普通話相比,“麻利倉倉”更具象化,通過疊詞和方言傳遞出更豐富的情感色彩。普通話中,雖可用“趕緊”“趕快”表達類似意思,但缺乏方言中的親切感和場景代入感。
趙志宏舉例,看到他人動作遲緩時,可以說“麻利倉倉的,要遲到了”;熟人間調侃對方做事拖沓,可以說“你麻利倉倉的,等得人急死咧”;形容某個人做事利索,還可以說“這小伙干活麻利倉倉的,利索得很”。可見,“麻利倉倉”通過疊詞將抽象催促轉化為具象化表達,符合方言“以聲擬態”的特點,在日常使用中,情感表達更為豐富。
“麻利倉倉”作為寶雞方言的生動縮影,其價值不僅在于語言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載的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在不少影視作品、方言文化節目中,這類詞語仍能在特定群體中保持活力。對于使用者而言,“麻利倉倉”不僅是充滿特色的語言,更是鄉愁與文化認同的紐帶。
夠夠

(寶雞融媒 祝嘉)“上了一天班,本來就挺累的,剛才坐公交,旁邊還有人開外放刷視頻,我真是夠夠的了。”6月10日傍晚,下班回家的市民王芳芳,一進門就對丈夫抱怨說。哪知丈夫不但不寬慰,反而指責她說:“你每天回到家,不是抱怨這,就是抱怨那,我聽得也是夠夠的了。”
寶雞人在表達不勝其煩、不堪其擾等意思時,喜歡說“夠夠的了”,類似普通話的“受夠了”,比如“一周七天吃米飯,我真的夠夠的了”,“每次遲到都有理,我聽得夠夠的了”。相比普通話的“我受夠了”“我受不了”,寶雞人將“夠”字疊用,以凸顯“達到頂點”“接近極限”“再多就承受不了”的程度,含有更加強烈的反感、抵觸情緒。
岐山縣鳳鳴鎮的徐亮說,寶雞人說話愛用疊詞,不僅將名詞疊用,如,將把手說成“把把”,將棍子說成“棍棍”,還將動詞、形容詞甚至副詞疊用,以增強感情色彩,而“夠夠”就是副詞疊用的代表。“一旦你聽到有人說‘夠夠的了’,就要明白他已經忍無可忍了。”徐亮說。
值得一提的是,寶雞人在表達“受夠了”“受不了”等意思時,除了說“夠夠”,還習慣說“xi xi”,比如“天天吃掛面,吃得xi xi的”,“干了一天活,累得xi xi的”。但這個“xi”字怎么寫,《辭源》《辭海》《古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陜西方言大詞典》等均未收錄。有人說是“習”,因為習有經常之義,有人說是“襲”,因為襲有重復之義,還有人說是“細”“兮”等,莫衷一是。由于缺少權威解釋,“xi xi”只能作為口語,流傳于寶雞方言文化中。
卡卡(qia qia)

(寶雞融媒 毛麗娜)“不告訴他實情,心里總是卡卡的。”
“娃第一次去外地上學,我心里卡卡的,擔心娃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
在寶雞的大街小巷,這句帶著濃郁鄉音的話語,讓“卡卡”(qiaqia)這個方言疊詞,成為寶雞人表達情感的生動注腳。作為寶雞方言中形容“放心不下、心緒難安”的獨特詞語,“卡卡”早已融入百姓日常。
在寶雞人的生活里,“卡卡”隨處可見。陳倉區虢鎮的張星星,前陣子因養的貓走失,心里總是卡卡的,逢人便打聽下落;鳳翔區的李阿姨拒絕了兒子要求舉辦生日宴的請求,等孩子開學走后,直言“心里卡卡的,覺得對娃管得太嚴了”;渭濱區新民路的李彩萍感慨道:“咱寶雞人說話帶‘卡卡’的,這里頭裝的都是掏心窩子的牽掛。”
在北京工作的千陽人呂大鵬直言,每次從老家回北京告別父母時,母親站在村口送別的情景,讓他一回想起就覺得心里卡卡的。
“卡卡”不僅藏著小家的溫情,更體現著寶雞人的鄰里情誼。陳倉區賈村鎮的強健回憶說:“從前麥收時節,誰家勞力不夠,鄉親們心里都卡卡的,不等招呼就主動幫忙。”一句“卡卡”,道出了寶雞人互幫互助的傳統,質樸又溫暖,串聯起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感,讓方言文化在日常交流中煥發著鮮活的生命力。
如今,“卡卡”這個方言詞語依然活躍在寶雞人的生活中。“卡卡”聲里,有父母的叮嚀、對親人的牽掛、鄰里的關切和情誼,更有游子對故鄉割不斷的眷戀。這些大俗大雅的方言詞語,正以最本真的方式,講述著寶雞人代代相傳的生活故事,讓濃濃的鄉愁在一句句疊詞中綿延不絕。
本版插畫 陳亮 創作

編輯:田藝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