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法門寺博物館內,一套制作精美的唐代宮廷茶具吸引許多游客駐足觀看。這套茶具包括焙炙器、碾羅器、貯茶器、儲鹽器等器物。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級別最高、最完整的唐代宮廷金銀茶具。其中一件外形似蓮花的器物十分精巧,是這套茶具中的儲鹽器——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 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 法門寺博物館供圖 “這套茶具1987年出土于扶風縣法門寺地宮。”法門寺博物館宣傳教育科副科長馬釗介紹,“茶具制作精美,用法與《茶經》所記互為印證,向我們展示了唐代人吃茶的儀式感。” 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通高27.9厘米,盤面直徑16.1厘米,重564克,以白銀為原料,由臺蓋、臺盤、臺架3部分組成。 三足架上鏨刻的文字,標明了銀鹽臺的制造時間、制造單位、焊接工藝、產品編號和重量等。“從鏨文得知,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是咸通九年由文思院打造的。文思院是晚唐時期專為皇室制造金銀器的宮廷作坊。”馬釗說,“法門寺地宮文物出土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作為金銀器制作機構的文思院源于宋代。法門寺地宮發掘出土的文物表明,至少在唐代晚期就已經有職能相同的文思院了。” 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上5條栩栩如生的摩羯魚,使銀鹽臺更加靈動。 唐代絲綢之路的暢通,造就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這一時期的金銀器深受中亞、西亞地區文化的影響。在古印度神話中,摩羯魚是一種長鼻、利齒、魚身、魚尾的動物。摩羯魚元素傳入中國以后,與我國的龍文化和魚文化相互融合,演變為長著雙翼的魚龍形象。在唐代,摩羯魚紋飾寓意吉祥,被大量用于金銀器的裝飾中,反映了唐代多元文化在中國的融合和創新。 《茶經》記載,唐代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唐宋時期以團餅茶為主,亦稱團茶、餅茶、片茶。在煮茶過程中,調鹽可以提味增香,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正是為盛鹽所制。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數千年來,茶樹的種植技術不斷革新,使茶葉產區得以持續拓展,茶葉的種類日益繁多。茶的制作與飲用方式也在經歷著不斷的變革,逐漸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