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融媒 宋文靜)在秦嶺北麓的沃土上,寶雞這座承載著周秦文明的歷史名城,正以另一種方式書寫著生態文明的嶄新篇章。作為陜西省野生動植物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寶雞擁有陸生野生動物600余種、野生植物2300余種,珍稀物種占比達全省半數以上。近年來,從朱鹮在千湖濕地翩躚起舞,到黑鸛在虢川河悠然覓食,再到“鳥中大熊貓”黃胸鹀現身渭河市區段,這座城市用生態保護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
歷史文脈與生態基因的交融
寶雞的生態保護并非偶然。作為“周秦文化發祥地”,這里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秦嶺山脈的屏障作用、渭河與千河的滋養,造就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朱鹮、黑鸛、黃胸鹀等珍稀鳥類的頻繁現身,正是這片土地生態修復的生動注腳。例如,2023年千湖濕地入選全國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標志著寶雞在朱鹮保護領域已形成從人工繁育到野化放飛的完整技術體系。從2014年首次野化放飛30只朱鹮,到如今監測到58只“千陽籍”朱鹮在野外筑巢繁育,這一跨越十年的生態工程,不僅讓“東方寶石”重現秦嶺以北,更成為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范。
法治護航與全民參與的合力
寶雞的生態保護實踐,離不開法治與公眾意識的雙重支撐。市政府會議專題部署鳥類保護工作,從獵捕、交易到運輸環節實施全鏈條監管。這種“嚴查嚴管嚴打”的治理模式,與日常巡護形成互補。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寶雞市救護傷病野生動物161頭(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頭(只),二級保護動物48頭(只)。這些數字背后,是林業工作者、志愿者與市民共同編織的守護網絡。例如,太白林業局工作人員在虢川河發現黑鸛種群后,迅速啟動生態監測,并聯合社區開展科普宣傳,避免人為干擾。這種“發現—保護—宣傳”的閉環機制,讓生態保護從政府行為轉化為全民自覺。
科技賦能與文化賦能的探索
在寶雞,生態保護不僅是科學命題,更是文化使命。千陽縣建成全國首家朱鹮博物館,通過實物展示、互動體驗講述朱鹮保護故事;渭河生態治理工程中,濕地修復與觀鳥步道建設同步推進,讓市民在親近自然中增強保護意識。更值得關注的是,寶雞將生態保護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例如,岐山縣蔡家坡鎮依托朱鹮棲息地開發生態研學路線,吸引學生參與鳥類監測;太白縣以黑鸛為原型設計文創產品,讓“鳥中熊貓”成為城市新名片。這種“用好珍稀動植物這張名片”的策略,既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又為生態保護注入經濟動能。
從“生態自覺”到“全球擔當”
寶雞的實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朱鹮從1981年全球僅存7只到如今突破1.1萬只的奇跡,離不開寶雞等地的接力守護。而黑鸛、黃胸鹀等瀕危物種的回歸,則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如市民在渭河河堤發現黃胸鹀后,主動聯系專家確認物種并呼吁保護,這種“生態自覺”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
從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到濕地中的朱鹮剪影,寶雞的文明敘事始終與自然共生。當“東方寶石”在秦嶺北麓振翅,當“鳥中熊貓”在渭河之畔嬉戲,這座城市正以生態保護為筆,續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