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千多年前,周人在周原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還制禮作樂,并留下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民為邦本等精神財富,閃爍著周人智慧中的民本之光。
6月17日,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鄭鼎文對記者說:“敬天保民是周人精神理念中的重要內容,大意是尊重自然規律,秉承上天的意志行事,同時施行德政保養百姓。”“敬天保民”一詞源于《尚書》。鄭鼎文說,周人對上天和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并通過舉行祭天活動,祈求社稷安穩、五谷豐登等。
《詩經》多首詩作反映周人敬天理念。在前不久舉辦的“書香陳倉 文明寶雞 我領讀”第六季“風起周原·誦響中國”全民誦讀活動中,《詩經》名篇《敬之》被我市詩經文化愛好者誦讀:“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詩句大意是:要警惕啊,上天明察不可欺,贏得天命實在不易,不要說上天很高遠,上下行事很迅疾,天天觀察我和你……生動展現了敬天意識。
鄭鼎文談到,“保民”就是施行德政,善待保護人民,強調民心的重要性。在《尚書》中明確提出“保民”,周公告誡康叔:“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yì)民……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這幾句話大意是:你要遍求殷代圣明先王用來保護安養百姓的方法,你要探求古時圣明帝王安養保護百姓的遺訓。
“敬天”與“保民”之間有什么關系?《西周的歷史與文化》一書寫道:“在周人保民理念的形成過程中,武王的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他把‘民心’和‘天命’統一起來,指出民心影響天命,民心決定天命,得天命首先要得民心。”
青銅器何尊內銘文“恭德裕天”有助于理解“敬天保民”的內涵。鄭鼎文說,“恭德裕天”意思就是謙恭的品德和順應天命,其中的“德”字較甲骨文底部多出“心”形,有心方為“德”,象征著民心、民意、民本。鄭鼎文說:“這表明在三千多年前,德政理念已出現,這是文王周公‘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以人為本’‘明德慎罰’理念的體現。(寶雞融媒 張瓊)



在寶雞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璀璨交相輝映。提及寶雞,“鳳鳴岐山”的典故家喻戶曉,而與之緊密相連的“有鳳來儀”,更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寶雞獨特的文化符號。
成語“有鳳來儀”出自《尚書》,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后,鳳凰翩然而至,被視為吉祥、仁德的象征。在三千多年前的周原大地上,也有鳳鳴岐山的美好傳說典故——先周時期,周部族在岐山腳下逐漸崛起,一日,山上鳳凰長鳴,聲震四方,人們認為,這預示著周部族的興盛即將出現。此后,周朝興盛,開創了輝煌燦爛的禮樂文明。岐山的鳳凰之鳴,正是“有鳳來儀”祥瑞征兆的具象化呈現。
6月17日,記者采訪了周文化學者、岐山縣文化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楊慧敏。他解釋說,“有鳳來儀”這個成語的著重點在后面的“來儀”二字上,所謂“儀”就是禮儀、德政。鳳凰是吉兆,鳳凰鳴叫后,中華的德政由此起源。上古堯舜禹時期,人們就開始講“德”,但是“德”是很寬泛的概念,周公制禮作樂后,“德”才有了具體的內涵。
楊慧敏繼續說:“所謂‘有鳳來儀’,就是說鳳凰來岐山鳴叫后,德政開始了,這個成語也是‘鳳鳴岐山’典故的延伸。成語雖出自《尚書》,但與《詩經》里的‘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是一脈相承的。”
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也出現過這個成語,大觀園建成后,賈政帶領眾人游園并為各處景點題匾,賈寶玉提出“有鳳來儀”四字,是“祥瑞”“天下太平”的寓意,令眾人“哄然叫妙”。
從古至今,“有鳳來儀”的文化意象在寶雞不斷傳承發展。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不少有鳳鳥紋、鳳鳥形,其形象栩栩如生,這些鳳鳥造型不僅是高超工藝的體現,更是“有鳳來儀”文化的藝術表達。
如今,在寶雞的廣場、公園也常常能見到以鳳凰為主題的雕塑。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有鳳來儀”文化,在寶雞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寶雞融媒 麻雪)



《詩經·周頌·時邁》中有“懷柔百神,及河喬岳”,這是在說周武王滅商后,巡行諸侯各邦并祭祀蒼天。6月17日,我市古詩詞研究者強健向筆者解釋了“懷柔百神”與后世“懷柔遠人”理念之間的關聯。
強健說,《詩經》中記載,周武王滅商后巡行諸侯,寫下“懷柔百神,及河喬岳”,這里的“懷柔”本指用祭祀禮儀安撫山川諸神。而《中庸》則有“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周人將祭祀天地的禮儀智慧,轉化為以文化包容治理族群的政治哲學。強健解釋道,這句話是說如果能夠以溫和的方式對待遠方的人,使他們感受到親近和友善,那么四方的人就會前來歸附;如果能夠妥善地安撫諸侯,使他們感到安心和信任,那么天下的人就會對你產生敬畏之心。這句話強調了以德服人的治國理念,認為通過懷柔政策可以贏得民心和支持,從而實現國家的穩定與發展。
如今,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展柜里,何尊的“宅茲中國”銘文堪稱文明坐標。強健說,這件1963年出土于寶雞賈村塬的國寶,不僅首次記載“中國”一詞,更暗含周王朝通過分封諸侯、傳播禮樂,將不同族群納入文明體系的治國智慧。正如《尚書》所言“光被四表”,周人以禮儀為紐帶,讓“遠人”主動融入文化共同體。
強健還說:“例如,周人把西戎的馬具技術融入車戰體系,今天寶雞將非遺剪紙與數字藝術結合,本質都是‘懷柔’理念的延續——讓不同文化元素成為滋養自身的養分。”
從《詩經》到數字展廳,“懷柔遠人”的智慧既滋養著歷史根系,又萌發著現代新綠。
(毛麗娜 寧芝帆)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國運式微,偏居西土的周人趁機崛起。他們在文王、武王的帶領下開疆拓土、勵精圖治,豎起了滅商興周的大旗。
然而,文王還沒來得及親率大軍東征,就因積勞成疾抱憾而終。武王繼承父親遺志,接過了滅商興周的大旗。即位第二年,武王揮師東進,沿河而下,直抵孟津。
傳說,武王行舟至黃河中央,一條白魚突然躍入舟中。眾人認為,“白魚入舟”是吉兆,預示著商朝氣數將盡。全軍上下無不振奮,遠近諸侯競相響應。
其實,白魚入舟本就是偶然事件,是否真有其事還不一定。只是后人為了體現武王興師順應天意,才將白魚入舟解釋為周將滅商的征兆。
白魚入舟的故事發生兩年后,武王率領聯軍經牧野之戰大敗商軍,一舉完成了滅商興周的宏圖大業。而白魚入舟則作為成語流傳下來,比喻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最終取得成功。
近日,在浙江杭州創業的寶雞籍青年劉延平,受邀赴當地一所高校與師生交流奮斗故事。劉延平2010年大學畢業后,看到國家扶持電商發展,果斷創辦了一家電商企業。十余年來,他緊盯國家政策和市場動態,不斷調整布局、優化方向,企業規模越做越大。在被問到“成功經驗”時,劉延平說:“無論個人奮斗,還是企業發展,都要審時度勢,不能一意孤行。就我而言,一不是名校畢業,二不是專業出身,只不過是白魚入舟,僥幸撞上電商風口,才有了這么一點成績。”
白魚入舟雖是偶然,但周人滅商的背后,則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的必然。正如《周易》所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時代的洪流奔騰不息,唯有著眼大局、深諳大勢,才能乘風破浪,書寫新的白魚入舟的故事。(寶雞融媒 祝嘉)
本版插畫 陳亮作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