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秦嶺的晨霧擁抱渭河的粼粼波光,陳倉大地的山與水在輕風中緩緩舒展成一幅水墨長卷。這片被《詩經》“滋養”的土地,正以休閑農業為主題,在阡陌間勾勒出新的詩行。這是觸手可及的田園夢想,這是美不勝收的山水和鳴,這更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切片。

當詩意照進現實,數字便成了最動人的韻腳。去年,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接待游客1939.21萬人次,營業收入達12.33億元。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晨曦、晚霞中感受秦嶺的雄渾,在鳳翔泥塑的紋路里觸摸非遺的溫度,在農家小院里邂逅纏綿的鄉愁,在采摘園里享受幸福的親子時光。寶雞的生動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正是鄉村振興的“密碼”,農旅融合正成為激活鄉村詩意經濟的新引擎。
喚醒沉睡的“寶藏”
——山水價值的創新轉化
生于秦嶺腳下長于渭河兩岸的寶雞人,都有一段關于進山乘涼的記憶。從兒時的西瓜涼席,到如今的露營野餐,進山乘涼的方式不斷升級,不變的是那份對自然的熱愛與向往。

鳳縣黃牛鋪鎮東河橋村的青野·牧星人麓營地
走進鳳縣黃牛鋪鎮東河橋村的青野·牧星人麓營地,涼風習習,鳥語花香。大小天幕在樹林中錯落有致地擺放著,一陣陣輕柔的音樂傳來,與風聲一同奏出一曲夏日露營小調。營地負責人馮靜是本地人,雖然只有29歲,但接觸旅游行業已經多年。她告訴記者,2020年前后,她從市區回到鳳縣,做起直播帶貨。憑借獨到的商業眼光和出色的口才,很快就取得驕人的業績。后來,她作為直播達人,代表鳳縣參加了市上的年貨節。在縣上和鎮上的支持鼓勵下,2023年,馮靜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黃牛真牛農旅開發有限公司,并注冊了青年旅行社鳳縣分公司,開啟創業之路。經過多次考察,馮靜認為,東河橋村的林地非常適合做林下露營地,不僅可以將生態有效保護起來,還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于是,他們與東河橋村村集體合作,打造了青野·牧星人麓營地。

青野·牧星人麓營地位于鳳縣與渭濱區交界處,距市區約40分鐘車程,可同時容納2000人露營休閑。主要經營主題聚會、戶外研學等,除此之外,還提供五味子茶、五味子酒、木耳、羊肚菌等鳳縣特產,供游客品嘗與購買。馮靜告訴記者,他們的目標客戶是戶外愛好者和年輕人群。營地宣傳點是“22℃的夏天”。自營地開放以來,已接待游客超過5萬人次,營業額超40萬元,同時還吸納了20多名附近群眾前來務工,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和幫助群眾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山在這里,水在這里,樹在這里,我們也在這里。我們不對這里做任何破壞性改造,只簡單地搭一些天幕,建幾段圍欄,一邊保護一邊利用。”馮靜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經是廣大農村群眾祖輩記憶中的生存方式。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觀念有了新概念,“靠山愛山,靠水愛水”成了農人們在農業生產時遵守的信條。一幅幅天藍山綠、水清人美的生活圖景正在陳倉大地徐徐鋪展。

扶風縣風辭庭院
6月下旬,一場雨帶走了持續的高熱,記者走進位于扶風縣的風辭庭院時,微風輕拂,陽光正好。風辭庭院負責人韋艷秋泡了一壺茶,坐在涼爽的樹蔭下,為記者介紹起這個小院的由來。
風辭庭院位于扶風縣城新區東一公里的扶楊生態園,毗鄰法湯旅游高速,交通便利。這里曾是老民居,幾年前,幾名“90后”返鄉創業青年看中了這里優美的自然環境,于是合伙投資,將這里打造成以農村風貌、農家生活、鄉村文化等為基礎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服務”項目,主要包括新中式鄉村茶館、露營野餐、采摘垂釣、鄉村美食、科普研學、親子娛樂、文化創意,農耕文化體驗等。其中尤其以風辭庭院鄉村茶館最為“出圈”。前來“打卡”的游客紛紛在網上發布視頻,稱贊這里:“美得讓人心醉!”“無論是哪個角落,都能拍出令人驚艷的照片?!?/span>

風辭庭院的成功,是寶雞市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閑置資源有效利用的生動寫照。過去“沉睡”的綠水青山、古村古樹等“閑置”資源紛紛被“喚醒”,成為吸引游客的“香餑餑”。
隴縣依托“兩閑”改革省級試點,盤活農村閑置房屋、校舍等資源,植入吃、住、行、文、商、娛等旅游業態,全縣建成生態休閑、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特色康養類民俗村20個,實現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良性發展;太白縣堅持統一規劃、差異化實施,發展各具風格的精品民宿群,通過房屋改造、環境整治、內部功能提升,把鄉村民房變為鄉村美舍,把農村集體的“死資源”變為“活資產”。

民宿已經成了太白縣的一張“金名片”
從田間到云端,從農舍到景區,寶雞正以“農旅融合”為指引,將沉睡的山水資源轉化為“詩與遠方”的流量密碼。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接待游客達到1000萬人次,營業收入突破6億元。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正通過農旅融合的創意實踐,化作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
編織田園的交響
——業態融合的深度破題
早上不到10點,門前已經停了幾輛旅游大巴,道路兩旁的車位基本停滿,采摘園里人頭攢動,特色餐廳里已經開始上菜,擺在餐廳外的果蔬攤位,里里外外圍滿了人……這不是某個節假日的特例,而是位于陳倉區的綠豐源農旅融合示范園里每天的常態。

這幾年,綠豐源農旅融合示范園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許多寶雞人周末都會約著朋友來這里采摘新鮮蔬菜,采一籃美味水果,再吃一頓地地道道的柴火雞。綠豐源的成功,源于對發展休閑農業的絕對信心。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園區從一開始單純的設施蔬菜生產,逐漸向休閑觀光采摘農業發展,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

陳倉區綠豐源農旅融合示范園里的采摘園
記者在這里看到,園區道路平整寬闊,兩旁有各色各樣的農業知識科普文化牌;在采摘園里,一行行作物在大棚內茁壯生長,大棚中間,專門留出一塊空地,方便研學的學生集體聽講。生態餐廳也依據不同主題分別設立。在餐廳不遠處,還有方便親子活動的游樂設施和出售自產農產品的農夫集市。在園區一角,一座農耕文化展示廳靜靜矗立,用展品向游客講述西府農業文化。據了解,綠豐源農旅融合示范園日接待游客超過3000人,輻射帶動周邊4個村200多名村民就近務工,年分紅超過30萬元。

這種“可游、可體驗、可采摘、可餐飲”的環境景觀和集“生產、休閑、康樂、教育”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是現代農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鮮活樣本,也是激活鄉村潛能的創新實踐。它不僅讓傳統農業擺脫單一生產模式,更通過產業鏈延伸創造出觀光經濟、體驗經濟、教育經濟等多重價值,讓農田變課堂、農房變展館、農產品變旅游商品,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能。

生態餐廳成了許多休閑農業園區的“招牌”
沿著綠豐源農旅融合示范園一路向北,很快能看到另一處熙熙攘攘的街道。這就是鳳翔區六營民俗村。前不久,出自泥塑世家的年輕藝人韓建斌剛帶著鳳翔泥塑的代表作《坐虎》來到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為師生講述鳳翔泥塑的歷史淵源、技藝傳承與發展歷程,讓大家深刻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匠人精神和文化智慧。隨后,他又馬不停蹄回到村上,一邊整理下一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一邊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暑假,屆時,會有一大批學生來到村里,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
經過幾代人的傳承與保護,鳳翔泥塑已經從過去大家口中的“泥貨”,逐漸變成體現傳統文化與藝術魅力的文化產品。記者了解到,目前,六營村已與全國50多所大學、旅行社、社會團體簽訂合作協議,在6所學校設立大師工作室。村上設立的泥塑文化館、體驗中心等場所,年接待研學游學團隊上千批次,成為弘揚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培養新一代民間藝術人才的文化寶地。
泥塑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讓六營村打通了古老文明的當代通道,不僅讓非遺技藝煥發新生,更開辟出一條“技藝傳承+產業振興”的雙贏路徑,不僅讓文化根脈得以延續,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獨特的產業支撐。
從綠豐源的“田園交響”到六營村的“非遺變奏”,寶雞正以業態融合筑牢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勾勒出“農中有旅、旅中有農、文旅共生”的生動圖景。
點燃發展的星火
——政策引擎的強力驅動
這幾年,寶雞人有一種明顯感受:不論是南山還是北塬,鄉村還是近郊,能吃的、能玩的、能“打卡”的場所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豐富。當寶雞的休閑農業從“單點突破”邁向“全域升級”,當游客對田園體驗的需求從“打卡拍照”轉向“深度沉浸”,當農民對產業融合的期待從“增收致富”升級為“可持續發展”,如何破解發展中的痛點、激活全域動能,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關鍵命題。

千陽縣崔家頭鎮黃里村的民居小院
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近年來,寶雞休閑農業雖已形成“山水為媒、農旅共興”的良好態勢,但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部分地區項目同質化嚴重,留不住游客;農村產業融合用地政策落地難,制約業態創新;經營主體融資渠道單一,專業人才儲備不足;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這些問題既阻礙了單個主體的壯大,更制約了鄉村產業的整體躍升。
這些問題,有些是全國面臨的共性問題,有些則是寶雞必須自己解決的地方性難題??上驳氖?,從國家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為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錨定了方向?!度珖l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指出:“鄉村休閑旅游業是農業功能拓展、鄉村價值發掘、業態類型創新的新產業,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城鄉,發展前景廣闊。”省委、省政府發布的《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中要求,“加快構建種養加一體、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在這些政策的指導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2023—2025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寶雞市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為在農旅融合中有突出表現并贏得相關稱號的村子提供“真金白銀”的獎勵和專項扶持,同時通過相關道路改造、園區提質等“硬支撐”,推動農文旅從“物理疊加”向“化學融合”躍升。
為了更加精準發揮各縣區資源稟賦和優勢特點,我市還編制印發《寶雞市休閑農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提出打造“一圈三帶五片區”休閑農業發展新格局。具體來說,就是建設以金臺區、渭濱區、寶雞高新區、陳倉區、鳳翔區為核心的都市近郊休閑農業圈;劃分南山農業觀光休閑帶、渭河兩岸生態農業休閑帶、渭北農耕文化體驗帶;打造渭北山區觀光農業避暑區、秦嶺生態農業度假區、嶺南和美鄉村示范區、千隴濕地草原體驗區、西山田園農業休閑區。

這些政策的出臺,既是回應現實需求的“及時雨”,更是引領未來方向的“指南針”——不僅破解了用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瓶頸,更通過頂層設計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參與”的良性機制,為寶雞休閑農業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注入了強勁動能。
綻放共富的芬芳
——鄉村振興的生態答卷
在隴縣固關鎮上岔村,村民已經越來越習慣周末蜂擁而至的人流。62歲的村民徐銀倉一邊給自家地里的玉米上肥,一邊抬頭看著天色,估計著周末又會有多少游客到村里的露營地游玩。

上岔村位于固關鎮西部山中,雖然毗鄰老爺嶺、固關古鎮等旅游景點,也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但因為旅游設施不足,缺乏宣傳,過去鮮有人問津。2022年,上岔村黨支部積極謀劃包裝發展項目,邀請專業人員規劃設計,投資600多萬元打造了“明月山澗野奢露營地項目”。項目共設計了野奢露營、果蔬采摘、醉美星空和自助燒烤四大板塊,將現代輕奢民宿與自然生態有機結合,借助隴縣獨特的生態農業文化底蘊,構建鄉村旅游新模式。現在,每個周末,都有成百上千名游客駕車來到上岔村,露營燒烤,游山玩水。
徐銀倉告訴記者,他在營地里的采摘園承包了50畝地,種植了辣子、西紅柿、甜瓜等農作物,老伴兒還應聘了營地的服務員,每個月工資有3000多元,營地還管飯?!帮埑陨希X賺上,收入比過去翻了一番?!毙煦y倉高興地說。
上岔村的村干部介紹,通過務工就業、承包租賃等形式,營地帶動了50多名附近群眾就近務工,同時還有40多戶群眾搭上旅游快車,發展藥材、蜂蜜等特色產業,實現在家門口生產、銷售。
上岔村的變化不是“獨角戲”,而是在寶雞各處同時上演的“群像劇”。記者在千陽縣崔家頭鎮黃里村王家場組看到,這里的民居規劃有序,各具特色。同行的鎮村干部自豪地說,在這里的36戶民居中,就有8戶被評為“市級美麗庭院”。

記者注意到,這些村民家門前,都有著不同的牌子,有的寫著“蜜蜂小院”,有的寫著“咖啡小院”,有的寫著“刺繡小院”,還有的寫著“燒烤小院”。村干部介紹,這些戶主都是特色產業發展比較好的村民,他們將小院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主題庭院,既能吸引游客參觀,也能實現家里生產、家門口銷售。
在燒烤小院中,戶主井紅艷正在準備晚上的食材,準備用美食迎接即將到來的游客。井紅艷告訴記者,他之前在西安、寶雞等地的餐館里掌勺,主要烹飪川菜。2021年,因為腰頸的傷病,無奈返鄉。返鄉后,他騎著車在各個廟會上擺攤,前幾年,在村上建議下,他在家門前掛上“燒烤小院”的牌子,在家門口做起了烤肉。隨著來村里游玩的游客越來越多,他的生意也越來越穩定。
距離“燒烤小院”不遠,就是黃里村的葡萄采摘園。幾名村民正在園里忙碌,期望著今年能有個好收成。
在科學規劃的指引下,在各相關部門、鎮村和群眾的共同發力下,農旅融合變成了一把“金鑰匙”,既解鎖了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深層密碼。
隴縣八渡鎮楊家莊村聯合周圍村莊,以“村村聯建”的方式發展民宿體驗休閑游;聯合本地龍頭企業,以“村企聯建”的方式發展文化課研學游;引導周邊村民以“村戶聯建”的方式發展生態觀光美食游,還借力蘇陜協作,以“四方聯建”的方式,引進徐州特產,發展現代農業采摘游。2024年,楊家莊村村集體經濟收入108萬元,帶動群眾增收120萬元。

太白縣塘口村的山水田園風光
太白縣塘口村立足山水田園風光和歷史文化資源,以衙嶺三國文化主題公園為核心,打造出集休閑度假、避暑觀光、采摘體驗于一體的游客服務中心,并在全村劃分出高山蔬菜生態種植區、民宿旅游度假區和冰雪運動游樂區三大功能區,實現了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目前,塘口村年接待游客在5萬人次以上,全村年均300人在休閑農業相關產業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元。
來自市農業農村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407個,實現利潤2.38億元,直接帶動吸納就業2.73萬人,帶動受益農戶8300戶。
山水田園,詩意寶雞。新時代的鄉村,處處生機勃勃。(寶雞融媒記者 張家旗)
(照片由寶雞融媒記者趙彬瑞、謝克強拍攝)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