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歲的村民李翠娥沒想到,作為一位農村獨居老人,晚年竟過上了“飯來張口”的生活。8月15日中午,在寶雞高新區天王鎮伐魚村老年食堂,老人們陸續前來打飯。臊子面、涼粉、小菜……每位老人僅需2元便可飽餐一頓。

8月15日,伐魚村老年食堂工作人員在為老人做飯。
“以前,中午吃什么是個煩心事。兒女常年在外,一個人的飯難做,有時就湊合一頓。”李翠娥說,近年來,隨著來伐魚村老年食堂吃飯的人越來越多,她也加入進去。
健談的村民龐讓禮是伐魚村互助幸福院的常客,只要開灶,他幾乎天天到。“以前老伙計難得見一面,現在大家坐一桌,吹著空調,拉著家常,心情格外好。”龐讓禮說。
開辦老年食堂并不難,難的是食堂能夠常態運行、越辦越好。
伐魚村是一個傳統農業村,村集體經濟收入有限。但就是這樣一個村子,堅持開辦老年食堂多年,如今每天有80多位老人來這里吃飯。老年食堂越辦越紅火。

8月15日,伐魚村村民在老年食堂用餐。
伐魚村老年食堂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8月11日,村會計王萍翻開賬本:黃瓜3.5公斤,饃70個,豆腐1.5公斤,面皮25公斤,胡蘿卜5公斤,雞蛋一盤……這密密麻麻的文字,記錄著食堂一天的采購情況。
精打細算的背后,是步步為營的探索。2017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伐魚村建起互助幸福院,老年食堂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初,吃飯的人少,算上補貼也不夠本錢。
轉機發生在2023年。伐魚村老年人口多,且居住較為集中。得益于伐魚村的不斷努力,互助幸福院等級提升,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資金缺口逐漸彌補。
“伐魚村老年食堂實行‘政府補貼+村委會兜底+個人自付’模式:每年有2萬元財政補貼,65歲以上老人每餐只需2元,去年村里拿出3萬元兜底資金。”伐魚村黨支部書記金寶錄說,幾位殘疾的村民,雖不到65歲,也能享受優惠價就餐。
會算“細賬”,更要會算“活賬”。辦好伐魚村老年食堂,既要花好每一分錢,也要把群眾的積極性和力量發揮出來。伐魚村探索出了一條“共建共享”的路子。
就拿伐魚村老年食堂的兩名廚師來說,她們負責全村80多位老人的午餐,每周上工6天,工資只有1200元。這份工資不高,但為啥還有人愿意干,并且盡職盡責?
王珍娥就是其中的一名廚師。“從早上8點備菜到中午餐后收拾,雖然辛苦,但看著老人們吃得開心,心里覺得值,這份心理滿足多少錢都換不來。”王珍娥說,“平時我們做的都是家常菜,但在花樣上不斷翻新。不少老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我們就減少油、鹽、糖的使用量,菜品口味清淡、軟爛易咀嚼。”
每到飯點人手緊張時,伐魚村兩委成員也會走進廚房幫忙摘菜、打飯。“我們形成了一支‘全村總動員’的志愿隊伍——村干部帶頭,誰有空誰幫廚;年輕人跑腿采購;熱心村民輪流打掃衛生。”金寶錄說。
隨著伐魚村老年食堂口碑越來越好,村里人也逐漸反哺伐魚村老年食堂。前不久,一名村民向食堂捐贈了5公斤多自家產的豆角。近日,村里一名企業家準備向食堂捐贈5000元。

8月15日,伐魚村村民在老年食堂排隊用餐。
不久前,伐魚村老年食堂網上走紅。這離不開王萍的巧思。她開通了抖音號,把老人們就餐的場景拍成視頻,好評如潮。漸漸地,不少愛心人士前來捐助,還有人來村里為老人們義務理發。
“伐魚村的難得之處,在于協同治理,發揮各方所長,不單打獨斗,通過合力推動老年食堂可持續運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創新研究團隊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何得桂說,伐魚村的經驗說明:機制透明、情感共建、責任共擔,才能讓民生項目走得長、辦得好。
伐魚村的探索,并不是孤立的。截至目前,寶雞高新區共有56家農村互助幸福院,政府每年為每家農村互助幸福院撥付2萬元運營補助金。其中,有6家被認定為助餐點,享受專項政策補助。近期,寶雞高新區正在制定《農村互助幸福院資金管理辦法》,將通過考核評價,對服務質量高、運行規范的農村互助幸福院在資金上給予傾斜,激勵更多助餐點辦得久、辦得好。
寶雞高新區社會事業局相關負責人說,農村互助幸福院不僅有食堂,還有文化娛樂和日間照料等功能。像伐魚村這樣的二類農村互助幸福院,不僅能吃飯,還有棋牌室、文體活動室,老人們吃得舒心,也能在這里找到精神慰藉。未來,他們將鼓勵更多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愛心人士加入,形成資金與物資雙渠道支持。
如今,伐魚村互助幸福院不僅是一處吃飯的地方,還是老人們的“精神之家”、村民的“公共客廳”,也是外界觀察鄉村治理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人們看到的是一頓熱飯里的民生溫度,更是把好事辦下去的恒心與智慧。

老年食堂,貴在“長久飄香”
劉坤
近日,寶雞高新區天王鎮伐魚村的一家老年食堂火了:65歲以上村民只需支付2元,就能吃上一頓熱騰騰的飯菜;平均每天有80多位老人就餐。
這個村的集體經濟并不寬裕,但依靠補助資金和群眾廣泛參與,讓老年食堂連續開辦多年,且越辦越紅火。
不富裕的伐魚村辦火了老年食堂,其做法具有借鑒意義。
開辦老年食堂并不新鮮,難的是辦得長久、辦出溫度。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老年人“吃飯難”“就餐難”的問題在不少地方日益凸顯。一些地方嘗試開辦老年食堂,有的辦得有聲有色,有的卻“熱不過三天”。原因何在?既有資金因素,也有機制、理念上的差異。
伐魚村的經驗在于把小食堂當成大民生,用情用心,算細賬、干實事。一是“精打細算”,小成本辦出大實效。該食堂的蔬菜等原材料,通過與附近超市協商實行批量采購,既保障品質,又價格實惠;兩名廚師來自本村,每人每月僅1200元報酬,菜品雖家常,花樣卻不斷。二是“共建共享”,村干部輪流幫廚、村民送米捐菜、志愿者包餃子,村民人人參與、人人盡力。正是這種“共建共享”的機制,讓一個普通小村的老年食堂“香”了起來。
老年食堂不是一項“建成交賬”的政績工程,而是一項“越做越細”的民生事業。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關鍵在于理順運行機制、提升持續服務能力。當前,有的地方正在探索“中央廚房+社區配送”的集約化模式,通過集中采購、統一加工、分點投送,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服務效率;有的地方推行“政府補一點、群眾出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元籌資方式,既分擔了壓力,也調動了各方積極性。同時,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志愿團隊加入其中,形成“制度供給+情感支持”的雙重保障。
從更深層看,老年食堂不僅是供餐場所,更是基層治理的試金石。它考驗的是政府組織力、調動力、服務力,更體現出社會的溫度與溫情。用一頓飯溫暖一個群體、贏得民心,正是“為民服務”的實踐答卷。
辦好老年食堂,不能靠一時之熱,而要靠常態化思維、制度化設計。從村莊到城市,從“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唯有久久為功、步步為營,才能讓“小食堂”推動“大民生”,讓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尊嚴與幸福。

因地制宜,方能持續
訪談嘉賓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創新研究團隊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 何得桂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發展,老年人“吃飯難”“就餐難”的問題在一些地區日益凸顯。為回應這一民生關切,各地陸續建設老年食堂或助老餐廳。然而,實際運行情況卻冷熱不一:有的依靠機制順暢、群眾參與度高,越辦越紅火;有的因資金緊張、管理粗放、服務單一,陷入困境。
近日,寶雞高新區天王鎮伐魚村在老年食堂建設方面的探索,引發社會關注。這個傳統農業村,村集體經濟收入有限,卻將“2元一頓”的助老午餐辦了多年,平均每天有80位老人在此用餐。該村還探索出“精打細算、共建共享、情感紐帶”的運行模式,不僅解決了農村老人的“吃飯難”問題,還凝聚了人心。
近日,記者圍繞老年餐廳如何實現可持續運營這一話題,并結合伐魚村實際,采訪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創新研究團隊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何得桂。
問:老年食堂要實現可持續運營,核心影響因素有哪些?
何得桂:老年食堂能否長久運行的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它的核心影響因素在于資金來源的穩定性、管理機制的科學性、社會民眾的參與度以及服務質量與需求匹配度。換句話說,老年食堂是否注重經濟性,是否注重以人為本,是否注重提升管理者水平,是否有健全的政策支持,都關系它的穩健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各地只有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控制運營成本、提升服務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使老年食堂長久運行、造福于民。
問:伐魚村老年食堂的做法,具有哪些可供借鑒和推廣的地方?
何得桂:老年助餐服務是老年人關心的“關鍵小事”,也是事關千家萬戶的民生實事。伐魚村探索堅持問題導向和創新導向相結合,破解了資金不足、力量不足等運營難題,讓老年人“暖胃”更“暖心”。伐魚村老年食堂在內部管理和外部支持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一方面注重制度機制的優化,另一方面注重爭取各方的積極支持。盡管這個做法是地方的,但是它反映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具有先進性。它不是簡單的行政推動,而是蘊含了政府、社會和民眾共同締造的方略,以治理合力、系統聯動來推動老年食堂的可持續運營,這是難能可貴的。與此同時,它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協同治理,特別是注重發揮各主體的優勢,圍繞老年食堂所需,注重各取所長、發揮各自所能,這方面的做法也值得借鑒。
問:在西北地區經濟相對欠發達的縣鎮村,如何設計低成本、高效的老年食堂運營模式?
何得桂:欠發達地區農村要積極探索“鄰里互助”“中心戶搭伙”“慈善幸福家園”等低成本運營模式,依托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農村互助幸福院,解決偏遠地區助餐難題,不要貪大求全,而要注重“小而精、小而美”。從運營模式設計角度看,除了人、財、物等資源維度之外,還要重視治理維度、改革維度的改進和創新。既要注重行動推動,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又要重視激發基層社會的內生動力,強化運營單位的責任感,彰顯“無形之手”的功能。特別是要通過黨建引領、多元力量參與,推動老年食堂更加高效、更有溫度、更可持續。
問:要讓老年食堂長久飄香,還有什么建議?
何得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中,要以黨建賦能為龍頭,調動政府、社會、企業、志愿者等各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更加注重把老年助餐服務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重視積分制、志愿服務的運用,向改革創新要活力、要持久力;要注重科技賦能提升老年食堂、老年助餐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這樣才有助于更好地發揮老年食堂為民造福的功能,讓老年人吃得“安心”、吃得“暖心”、吃得“舒心”、吃得“放心”,讓老年食堂行穩致遠,助力老年頤養。
(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