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秦嶺第一縷晨光刺破薄霧,山泉從巖隙間奔涌而出——這源自大地骨縫的活水,裹挾著礦物質的清甜與森林的吐納,在寶雞星羅棋布的溪澗與水庫間蜿蜒匯聚。清流所至,“魚”影躍動:通天河山澗多鱗白甲魚逆流擺尾,太白湑水河底大鯢悄然潛行,馮家山水庫中鰱鳙魚群如云影游弋……一幅鮮活的生態畫卷在此展開。
令人驚嘆的是,這片孕育出74種魚類、年水產品產量超7000噸的“水中糧倉”,竟位于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平均水平一半的寶雞。這里正以“向裂隙討活水”的智慧,將自然饋贈的涓滴清泉化作產業突圍的澎湃動能:海拔1200米的太白河鎮,鱒魚在循環水桶中折射科技之光;千陽湖畔的農家樂里,“一魚三吃”的創意讓一條魚身價翻倍;曾經“靠天吃飯”的村民,如今握著分紅賬單笑看魚塘波光。
從論斤稱兩的初級交易,到“游”向盒馬鮮生的預制菜賽道;從依賴外省魚苗的困境,到石頭河畔孵化百萬尾種苗的“芯片攻堅”——這條“魚”的軌跡,丈量著一座缺水城市向產業鏈上游跋涉的足跡。2024年,當1.8億元產值打破“漁業是小兄弟”的固有認知,寶雞用事實證明:有限的水資源,也能澆灌出無限的產業可能。
此刻,秦嶺活水仍在叮咚作響,但比泉聲更清脆的,是魚塘邊過秤的計價器聲,是冷鏈車發往全國多地的汽笛聲,是村民計算分紅時的歡笑聲。這些聲音共同匯成新的序曲:一條魚在干旱之地游出豐饒的故事已經大幕開啟。
寶雞地處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境內以秦嶺山脊為界,秦嶺以北屬黃河流域,以南屬長江流域。北方黃河水系流域占全市國土面積的73.1%,嘉陵江、漢江水系等長江流域面積占比約26.9%。
這種獨特格局使其成為全國罕見的南北魚類種質交匯樞紐——境內分布74種魚類,包括鱘魚、虹鱒等高價值品種,更坐擁4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2個以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漁業奠定了不可復制的生態根基。
清晨六點,太白縣太白河鎮,養殖戶何宗科踩著青苔石板踏入山澗。他捧起一掬水想洗把臉,涼意卻激得他打了個哆嗦:“這水夏天不超過22℃,冬天不結冰,天生就是養冷水魚的地方!”

在太白縣太白河鎮冷水魚養殖示范園,金色的虹鱒魚在水中歡快游動。
魚塘中,成群虹鱒逆流沖刺,鱗片在晨光中泛出深藍色。“冷水流速快,魚要不停游動,肉質自然緊實。”何宗科撈起一條約3斤重的虹鱒,魚尾“啪”地甩出水花,“西安的農家樂點名要這種魚,一斤比普通魚貴20塊!”
作為西北內陸城市,寶雞何以成為全省水產種質資源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重鎮?答案就深植于其豐厚的生態資本。寶雞雖遠離海洋,但境內河流、水庫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淡水生態系統,既受大陸性氣候影響,又因山脈、水源調節形成局部濕潤環境,孕育出適應西北半干旱地區的特有水生物種。馮家山水庫、石頭河水庫等是寶雞乃至關中地區的重要水源,Ⅱ類以上的水質意味著水體中污染物少、溶解氧充足、生態系統穩定,為魚類等水生生物提供了潔凈的生存環境。“養魚人常說,水好魚自肥。”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徐衡說,“這為漁業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天然優勢。”

太白縣漁場養殖戶在魚塘投喂魚食
得天獨厚的生態饋贈,經過寶雞人勤勞的雙手,正源源不斷化作蓬勃的產業力量。魚塘邊,養殖戶清晨便開始忙碌,熟練地將一條條活力四射的鱒魚撈出、稱重、裝車。這些品質卓越的冷水魚,當日便能抵達西安各大市場與餐館,躍上“饕客”餐桌。秦嶺的饋贈經由冷鏈物流網絡,亦走向重慶、連云港、廣州等更遠的城市。
近年來,我市堅持現代漁業發展方向,不斷優化水產品養殖結構,“銀鱗雀躍魚滿艙”的豐收場景已成為寶雞一道獨特的風景。目前,全市主要經濟魚類有草魚、鰱魚、鯉魚、鯽魚、泥鰍、鱒魚、羅非魚、鱘魚等,市域范圍內魚類共74種,養殖面積4.5萬畝,年產量7000余噸,年產值1.8億元,漁業產量和產值多年來穩步提升。
產業蓬勃的背后,是生態智慧的無聲融入。寶雞人深知,冷水魚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對綠水青山的敬畏與守護。為了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寶雞出臺了一系列嚴格的政策法規,筑起了堅實的生態屏障。“我們嚴格限制水源地周邊的開發活動,杜絕任何污染源染指清流。”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水源地是我們的生命線,保護好它,就是保護冷水魚產業的根基。我們加大了對違規開發行為的查處力度,同時加強了對水源地的監測和管理,確保水質始終保持在優良水平。”
在政策法規的約束下,群眾也積極行動起來,自發組織了護漁隊伍。記者在太白縣桃川鎮一條河道邊,遇到了正在巡邏的護漁員李文娟和她的隊友們。李文娟告訴記者:“在魚類重要繁殖季節,我們會加強巡邏,防止有人非法捕撈和破壞河道生態。生態好了,水質好了,我們養的魚才能賣得好,日子才能過得紅火。”
秦嶺山泉日夜流淌,清澈如初,魚群自在游弋的身影,正是寶雞大地生態詩篇中最靈動的韻腳。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養殖水面3000公頃,池塘、水庫、稻田等各類養殖模式齊頭并進。在這片山水之間,人與自然正共譜一曲“樂悠游”的永恒樂章。
憑借獨特水域稟賦,寶雞漁業熠熠生輝。然養殖者不囿于現狀,巧借現代科技,優化模式,育的寶雞魚品質更臻鮮美,產量愈趨穩健——現代漁業的“寶雞模式”,正于一方清波間孕出盎然生機。
作為寶雞人熟稔的飲用水水源地,地跨陳倉、千陽、鳳翔三縣區的馮家山水庫,以人放天養的智慧書寫傳奇。市水產站站長李志剛闡釋說:“這片廣闊水域采用自然生態養殖,不投餌料,實現‘以魚抑藻、凈水、固碳’的良性循環。”其卓越生態價值更獲業界高度認可,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劉其根在2022年實地考察后盛贊:“馮家山魚品質,尤勝千島湖有機魚。”

在馮家山水庫漁場,大家齊心合力將滿網肥美的魚兒拖出水面。楊軍宜攝
在激烈的產業競逐中,馮家山魚的品質崛起絕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對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深刻洞察。漁場牽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潛心水產養殖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廣,豐碩成果隨之而至,先后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三項、“市級科技成果”十項,技術實力領跑西北。
針對冷水魚養殖頑疾如色斑、紅腫、充血,馮家山水庫漁場主任工程師白清利透露:“科研團隊精準的病理檢測溯源尋因,提供科學防控方案,顯著降低了病害率,提升了成活率。”
此產學研協同模式,不僅淬煉了馮家山水庫漁場的核心競爭力,更為寶雞漁業全局提供了關鍵技術示范與人才支撐,有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推動技術紅利高效轉化為經濟效益。
突破傳統,寶雞正積極擁抱高密度、工廠化的現代養殖路徑。位于眉縣橫渠鎮李魏村的陸基圓桶養殖基地,整齊的藍色圓桶分外奪目,水流循環不息,鱸魚歡躍,工人們精準投飼、監控水質。
“莫小覷直徑8米的桶,內藏科技玄機!”李魏村黨總支書記衛文輝揭秘說,“相比傳統池塘,其循環水系統大幅節水,便于高密度集約化養殖,單位產量躍升,尤其適合土地、水資源緊缺地區。更妙者,它能匯集殘餌糞污,經排污口導出發酵為有機肥反哺農田,既能破解農業面源污染痼疾,又能提升農作物綠色品質。”
循環農業創新遠不止于此。“魚菜共生”“蟹稻綜合”等生態種養模式,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近零排放與效益多重提升。在渭濱區神農鎮太平莊村秦嶺四季春田園綜合體,記者看到溫室大棚內有5個圓形魚池,池邊立體栽培架上生菜、油麥菜等水培蔬菜青翠欲滴。

溫室大棚微流水養殖模式,開辟生態養殖新路徑。
高級技術員張銀科詳解運作流程:“‘魚菜共生’系統融養殖、消化、種植于一體。魚糞經管道輸往消化池,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后為蔬菜供給養分;植物根系吸收凈化的水,復歸魚池。如此,‘魚肥水—菜凈水—水養魚’閉環形成,綠色環保、降本增效。”
“魚菜共生”僅為寶雞漁業創新圖譜的一隅。“十四五”以來,岐山、眉縣、隴縣、太白等縣憑借自然與區位優勢,緊扣“漁民增收、漁業增效”,持續優化養殖結構。稻魚、藕魚、稻蟹等特色漁業及農旅融合亮點紛呈。至2024年底,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3003畝,水產品產量205.4噸,水產品產值1330.4萬元,稻谷產量1024噸,綜合利潤高達每畝1911元。
一串串數據,印證著科技賦能下寶雞漁業的脈動;一項項突破,閃耀著寶雞人的產業智慧與擔當。立于新起點,寶雞漁業將繼續依托科技偉力,銳意革新模式,鍛造競爭優勢,向著更遼闊的“漁”途穩健進發,為地方發展與生態保護貢獻更深沉、更豐沛的“漁業力量”——這希望之舟,正于澄澈清波間,向未來漾開無限可能。
當傳統漁業遇上品牌思維,農產品便不再只是論斤稱兩的商品,而是被賦予文化、品質與體驗的增值載體。在寶雞,品牌正成為寶雞魚“游”向更廣闊市場的關鍵引擎。
仲夏時節,千陽縣草碧鎮草碧村的休閑漁業基地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清晨的陽光剛剛灑向魚塘,碧盛源農家樂的后廚就已開始忙碌起來。老板焦新崗一邊安排員工準備食材,一邊笑著說:“從上午10點營業到夜里11點是常態,員工們連吃飯都要見縫插針。”

在馮家山水庫附近的農家樂,美味的清蒸魚即將上桌。
“撈出來不到10分鐘就入鍋,一條魚能吃出三種風味,這錢花得值!”來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對“一魚三吃”的創新做法贊不絕口。油潑辣子魚的香辣、豆花魚的鮮嫩、剁椒魚的麻香……多種截然不同的味覺體驗讓游客們流連忘返。這種“值”,正是品牌溢價的核心體現。傳統農業模式下,一條魚的價值僅由重量決定,而在草碧村,它的價值被重新定義。
“這條從馮家山水庫漁場‘游’來的小魚苗,在這里吃苜蓿草長大,養到5斤以上,撈出來飯店就用了。”焦新崗算了一筆賬:市場上一斤普通魚售價約10元,而經過品牌化運營后,基地的魚通過餐飲、垂釣、零售等渠道綜合變現,整體收益提升3倍以上。
更關鍵的是,這條魚不僅實現了品牌價值的躍升,更帶動了當地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數據顯示,基地營收突破300萬元,其中80%通過工資、租金等形式直接惠及當地農戶。草碧鎮居民王娟在基地當服務員,她高興地說:“像我這樣在這里打工的村上姐妹有20來人,在這里端盤子一個月能掙3000元,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小孩,比進城打工強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的口碑營銷成效顯著。“我們不刻意做廣告,全靠顧客口口相傳。”多位農家樂負責人介紹說。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游客在這里的消費過程本身就極具吸引力。他們可以臨水揮竿,盡情享受垂釣的樂趣。釣到魚后,既可以選擇按斤稱重將魚帶走,回家精心烹制美味佳肴;也可以將釣到的魚交由基地加工,與家人朋友一起品嘗基地廚師精心烹飪的特色魚宴。這種獨特的消費體驗,讓游客們流連忘返,成為基地的“活廣告”,吸引著更多的人慕名而來。

游客在千陽縣草碧鎮草碧村盡享垂釣樂趣
如果說千陽縣草碧村的模式是“小而美”的體驗經濟樣本,那么太白縣太白河鎮,則展現了冷水魚產業壯大當地集體經濟的生動實踐。
太白河鎮年均徑流量1.645億立方米,水溫常年低于20℃,是冷水魚生長的天然寶地。但多年來,村民們守著“金飯碗”卻不知如何利用。直到2017年,鎮上投資539萬元,在興隆村建起了第一個冷水魚養殖示范園。
“剛開始誰都不信這能賺錢。”村支書何仁興回憶說,62個魚池修好的時候,村里人心里還在打鼓。轉機出現在2019年,來自山西的客商馬志俊看中了這里的優質水源。“這里的水質比山西娘子關的還好!”馬志俊當即決定投資建廠,成立了陜西秦晉恒通漁業公司。
技術的引進讓養殖規模迅速擴大。91個標準化魚池很快建成,金鱒、虹鱒、鱘魚等高價值冷水魚在這里安了家。何仁興和村民們第一次見識到了現代化養殖:孵化室、自動化投喂系統、專業水質監測設備……
2021年,太白河鎮又投資200萬元建設種苗繁育基地。如今,園區年產冷水魚27萬尾,年產值突破1800萬元,產品銷往甘肅、寧夏等地,深受市場好評,太白冷水魚品牌就此打響!
品牌化的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共享產業增收的收益。太白河鎮創新“黨支部+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農戶”發展模式,村民可通過入股、務工就業、年終分紅等方式增收。作為最早入股的村民之一,黃明亮除了工資,每年還能拿到3000元分紅。“去年我在園區務工,月收入4500元,加上年底分紅,年收入就5萬多元了,日子很舒坦。”據統計,像黃明亮這樣的脫貧戶共有46戶,每年戶均分紅1500元。
隨著更多創新實踐的涌現,寶雞魚從單純賣產品到經營品牌,從單一產業到三產融合,從農戶自營到多方共贏。一條魚的“游動軌跡”,折射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在渭河、嘉陵江的清冽水流中,寶雞魚的品質聲名漸起,風味不輸千島湖。然而,當食客在海底撈火鍋中夾起精致小盒三文魚,或在盒馬鮮生的冷柜前挑選預制魚鮮時,產地標簽背后,卻鮮見寶雞的身影。我們優質的魚為何難以“游”入這些更廣闊、更具價值的主流消費渠道?品質與市場半徑之間,存在著一道無形的壁壘。
“我們的優勢,至今仍主要停留在成魚養殖環節,‘活魚銷售、整魚批發’仍是主流模式。”李志剛說,寶雞水產品精深加工轉化率遠低于國內領先漁業地區。當外地企業已將一條魚的價值發揮到極致——魚肉制成即食魚排、魚柳,魚骨熬制高湯粉,魚皮提煉膠原蛋白,珍貴的魚子醬更是高端餐桌上的寵兒——寶雞漁業大部分收益仍來自初級形態的整魚交易,高附加值環節的豐厚利潤還未被開發。
這種優質卻無優價的困境,在對接高端市場時令人尤為刺痛。以馮家山魚為例,雖有嘗試將優質魚精細分割、氣調包裝,欲打入盒馬鮮生這類大型生鮮銷售渠道,但由于水庫捕撈的批量大,漁獲銷售季節性強,暫存技術尚未掌握,很難實現穩定供貨。馮家山水庫管理局經營科科長張宏岐坦言:“我們有好魚,但缺的是‘變’的能力——變得方便、變得精致、變得能直接對接現代消費場景。”精深加工的缺失,將寶雞魚隔絕在更廣闊、更高端的消費市場之外。

陸基魚池養殖的鱘魚長勢良好
現代消費場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預制菜浪潮席卷而來。從繁忙都市白領的晚餐桌到高鐵旅客的餐盒,從便利店的冷藏柜到連鎖餐飲的后廚,分割包裝、即烹即食的水產品需求激增。這對于寶雞魚來說,無疑是一個突破地域限制、輻射全國市場的關鍵契機。
寶雞魚產業面臨的最根本掣肘,在于魚苗繁育環節的脆弱。虹鱒、鱸魚等魚種的優質魚卵與幼苗,大依賴從遙遠省份乃至國外引進。這種“魚苗輸入型”模式,不僅顯著推高了養殖成本,更在無形中扼住了產業發展的咽喉。
養殖戶李文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從外地引進魚苗的費用就占到總養殖成本的30%以上,且由于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實際到場的魚苗數量往往低于預期。種源受制于人,使得品種更新、規模擴張都變得如履薄冰。一旦供應方出現問題,或者市場出現波動,養魚就可能陷入困境,缺乏應對市場變化的韌性。
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寶雞魚要真正“游”向大市場,必須直面種業受制于人、深加工不足、市場對接不暢的核心短板,進行一場深刻的產業升級。
首先,在種業上,太白河鎮已成功孵化鱘魚種苗,要聯合科研院所、大型企業,攻關鱘魚、虹鱒等主養品種的本土化、規模化、優質化育苗技術,建立水產良種場,逐步擺脫對外依賴,筑牢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其次,集中力量扶持龍頭加工企業,引進先進分割、速凍、保鮮技術。重點開發即烹家庭便捷產品,利用魚副產物開發高值化產品,真正實現“一條魚吃干榨凈”,大幅提升產品附加值。
再者,在對接市場時,抓住預制菜機遇,主動研發符合高鐵配餐、連鎖快餐、便利店及線上平臺需求的標準化、風味化水產預制菜,如酸菜魚、烤魚、魚丸等。政府可搭建平臺,促成本地水產企業與海底撈、盒馬等大型渠道商以及專業預制菜企業精準對接,打通供應鏈堵點。
鍛造鏈條,是寶雞魚從“塘中鮮”躍升為“席上珍”、從區域特產蝶變為全國品牌的必經之路。這既需要漁企的銳意創新,也呼喚政府更精準有力的扶持引導。當產業之鏈環環相扣、堅韌有力,寶雞“藍色糧倉”的未來圖景,方能從水中清晰浮現,真正承載起豐收與富足的希望。
秦嶺的活水從未停止奔涌,而寶雞人將滴水穿石的韌性鑄成了產業騰躍的跳板。2024年1.8億元的產值印證了“小產業”的磅礴能量,而更深層的啟示在于:有限資源與無限創新的辯證法則,正于此間寫就。
寶雞漁業的突圍,本質是一場對生存哲學的淬煉——以敬畏自然為根基,依托科技與品牌,在生態保護與產業擴張的平衡木上踏出驚鴻舞步。當冷水魚“熱產業”的脈動從太白河傳向全國,當預制菜的浪潮裹挾寶雞鮮香涌向四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藍色糧倉”的崛起,更是一個內陸城市對發展命題的鏗鏘回應:真正的豐饒,從不源于索取,而是對每一滴水的敬畏與再造。
到那時,龍門大開。這條從秦嶺裂隙中游出的魚,終將以全產業鏈的英姿,躍向更壯闊的星辰大海。(寶雞融媒 米靜;照片除署名外,由趙志華、李偉旗拍攝)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