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高鐵實現了從追趕到領跑的巨大跨越,這一成就,離不開無數鐵路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和對技術的執著追求,其中就有中鐵高鐵電氣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曉軍。14年來,他深耕高鐵電氣裝備領域,在技術研發和項目實踐中屢創佳績,擁有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2項科研成果榮獲中國中鐵科學技術二等獎。他參與研制的中國標準“簡統化”系列接觸網產品,走出國門,成功在雅萬高鐵全線應用,助力我國構建自主化、特色化的中國標準高鐵接觸網系統。在多年的探索實踐中,李曉軍也收獲了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中國中鐵青年崗位能手、寶雞市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等榮譽稱號。
學思踐悟 精益求精
風馳電掣的高鐵列車,靠的是電力牽引。供電網提供電力來源,接觸網架設在電氣化鐵路之上,當高鐵列車行駛時,電能通過接觸網與高鐵上的受電弓直接接觸,為高鐵電機持續供電,從而驅動列車不斷前進。
可以說,接觸網的性能直接關系到電力機車受電弓的受流質量,進而影響列車的運行速度和安全。而中鐵高鐵電氣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專注于電氣化鐵路接觸網產品、城市軌道交通供電設備及軌外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的龍頭企業。
“從連接西南與西北的寶成線,到連接華北與華東的京滬線,再到邁出國門、走向國際的印尼雅萬高鐵和中老鐵路,這些都是我們公司負責建設的項目。”提及公司,李曉軍眼中滿是自豪。
2011年,22歲的李曉軍初入高鐵電氣,第一次走上技術工作崗位,就迎來了公司企業資源計劃、產品數據管理上線,這是公司向信息化管理邁進的關鍵一步。

李曉軍在檢測試驗新產品
面對全新挑戰,李曉軍秉持“不會就去學,不懂就去問”的態度。他一手拿著圖紙,一手拿著產品,整天在車間里向老師傅們請教。為了盡快熟悉產品,他夜以繼日地進行產品物料清單搭建以及系統圖紙整理,對公司產品有了系統全面的認識。
中國中鐵勞模馮春強回憶說:“這小伙子工作勁頭十足,下班了還經常給我打電話問問題,要是說不清楚,他第二天就會拿著圖紙來找我,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弄清楚決不罷休。”
在后續的工作中,李曉軍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對產品的認知愈發深刻。深厚的產品知識儲備,讓他在大型科研項目“風區電氣化鐵路接觸網系列零部件研制”攻關中如魚得水。最終,該項目榮獲2016年度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科學技術二等獎,填補了國內大風區接觸網零部件國產化的空白,該系列零部件也成功應用于蘭新二線、穗莞深城際等多條線路,創造了近2億元的經濟效益。
勇挑重擔 迎難而上
2015年冬季,李曉軍第一次以線路負責人的身份來到寶蘭客專的建設現場。數九寒天,凜冽的寒風裹挾著沙粒打在臉上,生疼不已。他面對的任務,就是要針對不同的環境與地形,設計出穩定性佳、絕緣性強的接觸網裝備,確保列車在各種環境下都能穩定獲取電能。
“接觸網裝備的性能與狀態,直接關乎鐵路運輸的效率與安全。而圖紙上的數據,是用腳板量出來的?!便懹浿拜叺慕陶d,李曉軍帶著兩名技術員,扛著測量儀,沿著漫長的鐵軌,一段又一段地爬坡過坎。風沙大時,一開口就能吃到沙子,手套結冰就摘下來抖掉冰碴,搓搓手后繼續記錄。
不記得走了多少路、設計圖紙出了多少張,憑借這股不服輸的韌勁,李曉軍頂住重重壓力,用兩周時間校準了線路上所需產品的所有參數,并調整工藝,最終提前三天實現供貨。
此后,在鄭徐高鐵、青連鐵路、赤喀客專等多條重點線路的建設中,李曉軍始終沖鋒在前。他不斷探索提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優化工藝的有效途徑,高效完成了近4.9億元的合同履約。
在此過程中,李曉軍還完成了“160千米/小時電氣化鐵路隧道內剛性懸掛系統零部件”項目研發,設計出一套全新的接觸網剛性懸掛系統零部件產品。該成果因其性能優異,被推廣至焦柳鐵路、廣大鐵路、京通鐵路等重大鐵路項目。
條條鐵路,縱橫華夏。老家在甘肅省武威市的李曉軍,每次乘坐寶蘭高鐵踏上歸鄉之路,目光掠過窗外那些熟悉的接觸網產品,就仿佛看到了自己一路拼搏的足跡。那一刻,滿足與自豪如潮水般涌上心頭。
矢志不渝 開拓創新
近年來,高鐵電氣聚焦國內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重大關鍵領域,成功開發多項核心技術,創造了多個“第一”,相關產品廣泛應用于眾多重大項目。
這對李曉軍而言,是難得的機遇。
2019年,作為技術骨干,他投身“以‘簡統化’為核心的高服役性能新型接觸網關鍵技術與裝備”研制任務。該課題憑借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實現了“彎道超車”,也實現了從引進技術到中國制造再到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跨越。
“簡統化”即“簡單、統一、標準化”。李曉軍解釋說,此前,我國高鐵接觸網采用多種制式,結構種類龐雜、零件規格繁多,給設計、制造等帶來巨大困難,難以提升工程建設管理水平。
而李曉軍參與研制的“簡統化”系列接觸網產品,腕臂定位裝置與傳統結構相比,在數量上減少39%、螺紋副減少57%、緊固力矩種類減少50%,產品滿足高鐵供電系統運行要求的同時,接觸網安裝和維護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
研究過程充滿了艱辛與挑戰。那半年,李曉軍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凌晨,抽屜里攢了20多版技術草圖。在一次技術參數論證會上,他和老師傅們爭論了整整兩天,當前輩拍著桌子問:“這個方案你知道要推翻多少現行工藝嗎?你知道要擔多大風險嗎?”他翻出手機里拍的施工視頻,視頻中的工人跪在隧道里擰螺絲,安全帽上全是泥漿和沙礫。李曉軍堅定地說:“如果咱們怕擔風險,那他們就永遠得受這份罪。”
后來,“簡統化”接觸網裝備在京張鐵路試運行時,李曉軍跟工人師傅們一起扛零件、遞扳手,50多歲的劉師傅摸著統一規格的螺栓直樂:“這回閉著眼都能裝對了!”
逐漸成長為技術骨干的李曉軍成果豐碩。2019年至2021年,他獲得11項專利,其中“低凈空隧道腕臂定位裝置”發明專利獲評“工程建設行業高推廣價值專利大賽”一等專利。2023年,他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完成兩個集團公司級科研項目,申請了5項專利。
為年輕人高高樹起創新創效、崗位建功大旗的李曉軍,過去十年收獲滿滿,點點滴滴已化作青春記憶。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他始終堅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著更高目標奮勇前行。
(寶雞融媒 李依涵)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