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銅器之鄉”寶雞的青銅寶庫中,有一種造型格外靈動的青銅器物——那便是各種青銅魚或青銅魚紋飾。它們或銘文于爵,或懸于棺槨,或鑄紋為鏡,在斑駁銅綠間,既“游動”著西周的禮制威儀,又躍動著古人對魚寄予的風情。

魚尊
從寶雞茹家莊(弓魚yu)國墓地驚艷面世的“魚尊”,到扶風黃堆墓地出土的“西周青銅魚”,再到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鳳翔區博物館等館藏的金代銅鏡上追逐嬉戲的雙魚……這些凝固在青銅中的“魚影”,不僅是古人匠心的見證,更是一段段人與水、與生命、與傳承數千年文化寓意相關的印證,讓青銅文明多了幾分水的靈秀與魚的生機。
8月19日,在白云悠悠的晴朗秋日中,記者穿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前的魚池景觀,去探尋文物中靈動的魚韻。
魚尊與青銅魚
禮器中的水族靈韻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四號展廳里,萌萌的、靈動的“西周魚尊”吸引了眾多青少年游客參觀。

青少年們專注地欣賞展品
1988年出土于茹家莊(弓魚yu)國墓地的這件盛酒器“西周魚尊”,長28厘米,重11千克。它的整體造型以鯉魚為原型,魚腹中空,魚口微張似在吐泡,雙目圓睜,透著靈氣,魚尾輕彎如蓄勢擺尾,身上的鱗片以細密陰線勾勒,層層疊疊極具質感。
最令人稱奇的是,“西周魚尊”的魚腹下有四個裸身跣足小人,他們神態各異卻合力承托魚身,仿佛先民想象中連接水族與人間的使者;魚背鰭被巧妙改造成器蓋把手,其上的小銅環更添精巧。從這個魚尊可見西周青銅技藝的成熟,印證著古人的鑄造智慧。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件魚尊不僅是工藝杰作,更藏著族群遷徙的密碼。位于秦嶺北麓的茹家莊(弓魚yu)國墓地中,出土的文物有與巴蜀同時期墓葬相似的魚形圖案。專家推測,古(弓魚yu)國人的祖先本生活在秦嶺以南的巴蜀地區,商末周初越過秦嶺來到寶雞,他們對于“魚”的自然崇拜與青銅制作技藝也隨之扎根。在古人眼中,魚繁殖力強,是多子多孫的象征,這件“魚尊”可能寄托著對人丁興旺的祈愿。
在位于扶風縣的寶雞周原博物院,珍藏著西周“青銅魚”,是西周喪葬禮儀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銅魚(寶雞周原博物院供圖)
這件1992年出土于扶風縣黃堆墓地的“青銅魚”,是國家三級文物,長12.5厘米,還有一件同時出土的青銅魚長11.4厘米。兩件青銅魚的魚體均呈扁平長條形,頭部呈橢圓形穿孔恰似圓睜的魚眼,脊背與腹部的鰭棱清晰可辨,尾部分叉如水中擺動的姿態,出土時通體銹蝕。
寶雞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員權瑞雪說,青銅魚雖通體銹蝕,但《禮記·喪大記》中“大夫以銅為魚懸于池下”的記載,還原了它的功能——作為棺槨裝飾“池”下的掛飾,在莊重的喪葬儀式中,這些銅魚隨氣流輕擺,模擬“魚躍拂池”的動態,兼具美觀與禮儀功能。
考古發現證實,這類銅魚多出土于西周早中期至春秋中期的中高級貴族墓葬,足見其在禮制體系中的特殊地位。而魚被選作棺飾,正源于古人對水與魚的崇拜。
魚爵與雙魚鏡
從族徽到民俗的魚紋流轉
在鳳翔區博物館,展廳中有一件西周“魚爵”頗受關注。這件魚爵,1978年出土于鳳翔彪角鎮。作為酒器,它有傘狀柱立于流的兩側,柱頂飾渦紋,頸下飾有細云紋、夔龍紋等,深腹近直,腹上部飾圓形鋬,鋬內鑄有銘文一“魚”字,三棱足外撇。

魚爵
這件“魚爵”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它位于鋬內的“魚”字銘文了。專家推測,這可能為族徽,這個家族或許依水而居,以漁獵為生,或許借魚的豐饒寓意祈求家族興旺。
按照《詩經》《禮記》中對于西周時期食材的記載,肉類主要有豬肉、牛肉、羊肉、鹿肉、魚肉(包括鯉、鲿)以及鴨鵝肉。
周天子九鼎中更有專門盛放魚的,可見魚在西周社會既是物質食材,也是精神符號。青銅器銘文中的“魚”字較甲骨文更生動,首尾、鰭、鱗片俱全,魚眼圓睜,恰如這件魚爵上的紋飾,可見古人將對魚的觀察融入文字與器物。

魚爵銘文
時光流轉千年,宋金時期,魚紋從貴族走向民間。記者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看到多個金代雙魚鏡,它們雖然大小不一,但雙魚紋飾相似,平頂圓鈕兩側,兩條圓滾滾的鯉魚首尾相接,在翻滾的水波紋與搖曳的水草間追逐嬉戲,鱗片的質感、擺尾的動感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當時,雙魚象征愛情,“雙魚鏡”是金代具有代表性的銅鏡。
唐代以來五品以上官員有用魚袋盛放魚符的制度,經唐宋傳承影響了女真文化,《金史·五行志》中有“鯉魚為祥瑞”的記載。
魚,在唐宋時期的寓意也愈發豐富。因“魚”與“余”諧音,成為富足的象征;“鯉魚跳龍門”的典故,讓魚被賦予“高升”的期盼;而雙魚相對的構圖,暗合《詩經》中以魚喻愛情的傳統,含蓄表達男女恩愛。這種從貴族禮制到民間習俗的轉變,讓青銅魚影有了更廣闊的文化土壤。
玉魚與魚紋銅洗
多元演繹與千年傳承
西周時期,除了有青銅器魚,還有溫潤的玉器魚。記者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寶雞周原博物院都能看到展陳的精美玉魚。
周原遺址出土的十幾件不同造型、不同風格的玉魚,或豐腴飽滿,或細長柔韌,或彎身似游,展現出當時高超的制玉工藝。從河姆渡文化時期到商周時期,玉魚與青銅器魚的鑄造技術并行,以不同材質演繹著古人對魚的喜愛和崇拜。
另外,記者還在鳳翔區博物館看到了金代雙魚紋銅洗,這件國家三級文物出土于柳林鎮,高10.5厘米,口徑44厘米,呈六瓣形,大口上折如盛開的花瓣,是一種類似銅盆的盥洗用具,內里雙魚紋栩栩如生。

金代雙魚銅鏡(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供圖)
從遠古至今,魚的寓意在傳承中愈發深厚。它曾經代表著對自然的崇拜,西周時期又加入了禮儀的內涵,后來又有了多子多福、家族興旺的象征,以及愛情美滿的隱喻。今天,我們依然能在木版年畫、鳳翔泥塑等寶雞非遺工藝品上看到“魚”,它們承載著人們對“年年有余”“魚躍龍門”“奮發進取”的寄托。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以及其他文物中的“魚”,在莊重禮制中、在鮮活民俗中、在溫潤玉石中,最終化作流淌在中華文明血脈中的永恒魚韻,讓每個凝視它們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生命律動與美好期盼。(寶雞融媒 麻雪)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