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寶雞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參觀。
隴海鐵路的汽笛聲穿透薄霧,一列復興號動車組呼嘯著掠過寶雞長樂塬南側。百米開外,24孔飽經風霜的窯洞靜臥在晨光中。步入其中,巷道幽深如時光隧道,1921年的“粗紗頭開松機”在游客注視下再次轉動,齒輪咬合的聲響仿佛歷史的回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是中國現今保留較完整的近現代工業建筑群之一,正向今天的人們講述著熱血鑄就的“工業抗戰”史詩,更以“微創式”城市更新,在古老塬坡上繪就文化新景。

1942年的寶雞長樂塬申新紗廠外景。(資料照片)
烽火窯洞:大地深處的抗戰長城
1938年秋,山河破碎。申新紗廠等15家民族企業歷經千難萬險,將設備拆卸裝箱,沿長江溯流而上,輾轉千里內遷至秦嶺北麓的寶雞長樂塬,“秦寶十里鋪工業區”在烽火硝煙中倔強崛起。這里迅速聚集了全國20.56%的工業企業,成為支撐抗戰的“工業脊梁”,也因此成為日寇轟炸機的重點目標。

1942年的申新紗廠內景。(資料照片)
“日本人炸一次,我們就恢復一次!炸十次,就恢復十次!”工合領袖盧廣綿的怒吼震徹渭河平原。在遭受日軍26次集中轟炸后,時任申新紗廠的總經理李國偉做出驚世抉擇:“將生產線藏進大地!”沒有進口水泥,工人們就地取材,用耀縣石灰砂漿兌入黏稠的糯米水;土質疏松易塌,便一寸寸開鑿、一尺尺推進。
最終,一條總長1.75公里的地下工業長城在黃土塬中誕生——1.2萬枚紗錠轟鳴運轉,24孔窯洞內,通風口如呼吸孔道,儲水井暗藏生機,避讓洞守護生命……這座“地下堡壘”不僅庇佑了機器,更守護了周邊百姓的生命。

窯洞內還原申新紗廠的歷史場景。
數字見證工業抗戰奇跡:43.2萬匹棉布、6.4萬噸棉紗從窯洞運往前線;工合組織在寶雞趕制180萬條軍毯、30萬件軍大衣;福新面粉廠53%產量化為將士口糧;24孔窯洞最大面積超千平方米,最長達110米……
“環視西北半壁,紗廠寥寥無幾家。無論前方將士,無論后方民眾,均有賴吾等接濟?!崩顕鴤サ氖难钥淘诟G壁,也熔鑄進城市基因。當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說“西北工業產值不如一條福特汽車生產線”時,這些深藏地下的紗錠,如同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成為寶雞又一處“打卡地”。
新舊共生:工業遺產的“活化密碼”
硝煙散盡,火種未熄。自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以來,見證歷史的申新紗廠在保護與發展中綻放出新的生命力,一場關于“如何讓工業遺產開口說話”的城市更新實驗悄然啟幕。2022年初,寶雞市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成功入選國家4A級景區。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園區內的“福新申新大樓”。
在薄殼車間——這座建國初期參照蘇聯援建圖紙修建的建筑奇觀里,設計師大膽植入懸空鋼架步梯。游客行走其間,抬頭可見五十年代的水磨石穹頂,俯身能觀現代數控機床模型。歷史與當下在光影交織中對話,工業美學的張力震撼人心。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的窯洞。
“窯洞不僅是展陳空間,更是情感容器?!敝v解員小張指著19號窯洞內復原的紡紗場景說。這里運用全息投影重現女工接線頭的剪影,棉絮仿佛仍在空中飄飛。當游客觸摸冰涼的細紗機,警報聲突然響起——聲光電技術瞬間將人拉回1940年的空襲時刻。

寶雞工業遺址博物館標志按照窯洞走勢設計。
“工業遺址面向企業、學校、社會游客,研發‘研學﹢紅色旅游’‘黨建﹢文化’‘文旅﹢沉浸劇本’等新模式。自遺址保護啟動以來,工業遺址已接待各界參觀者200萬人次?!遍L樂塬片區開發建設管委會主任王敏描述動人場景:老人指著齒輪雕塑講述躲警報的往事,孩子舉著“紗錠棒棒糖”雀躍奔跑,工業記憶就這樣在咖啡香和笑聲中完成代際傳遞。

寶雞長樂塬片區設計規劃圖。
織網計劃:小微空間的文化聚變
在二期規劃中的長樂生活區,工友俱樂部原址將植入“紡織主題社區圖書館”,書架由舊紡機改造,兒童區鋪設棉紗觸感地毯。當附近居民在此閱讀,窗外隴海線列車與遺址公園的鐘樓同框——工業文明以最日常的方式融入城市呼吸。

作為申新紗廠子弟,76歲的馮驅守護著這片遺址。
“年輕一代或許不夠了解這段工業內遷的歷史,我想把我知道的故事記錄下來,講給更多人聽?!苯衲?6歲的申新紗廠子弟馮驅作為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顧問,系統梳理長樂塬工業抗戰史,守護著這片遺址,用心保存歷史的聲音。
按照項目規劃,文創區推出的“抗戰工業密碼”研學課,將帶學生用3D打印復制窯洞通風系統,讓孩子們在工程師指導下,用糯米水黏合模型磚塊,親身驗證八十年前的建筑智慧。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窯洞內景。
“城市更新不是造景,而是織網?!币巹潓<抑赋?,長樂塬用“遺址公園+社區+產業”的輕量模式,串起文化傳承、民生改善、經濟激活的閉環。那些曾紡出抗戰棉紗的齒輪,如今帶動著文旅融合的創新鏈,深埋大地的窯洞,化作游客爭相“打卡”的城市新地標。
暮色中的長樂塬,遺址公園的暖黃燈光次第亮起,與隴海線上流動的車燈交相輝映。窯洞出口處,一群戴紅領巾的孩子正觸摸著粗糲的磚墻,老師輕聲念著李國偉的信件:“多增加一分生產就是多增加一分國力……”

現場展出的保存近百年的紡紗設備。
當寶雞將“實干”基因寫入城市精神,當陜西大地上的工業遺產集體蘇醒,長樂塬的更新故事正給出啟示:最好的文化傳承,是讓遺產呼吸在生活肌理中,讓記憶流轉于市井煙火里。
那些曾被炸彈瞄準的窯洞,如今被孩子們的歡笑填滿;那些紡過抗戰棉紗的齒輪,正在文創市集轉動新的夢想。在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工業遺產的活化故事,正為三秦大地寫下最生動的注腳。(來源:西部網)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