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寶雞市鳳翔區六營村村民在制作鳳翔泥塑。
前不久,在2025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鏈供需對接活動現場,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冰箱貼、胸針以及多件青銅器文創產品吸引了參展者駐足欣賞。
“從紋飾精美的工藝品,到工藝精湛的日用器具,每一件重磅展品都凝聚著周秦時期的禮樂文化與審美精神,還成為連接古今的創意源泉,為文創開發提供了無限靈感。沉睡千年的周秦文明在當代文創舞臺上煥發新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翟慧萍說。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還與陜西西鳳酒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就青銅器何尊與西鳳酒聯名款達成合作意向,開啟文博與酒業跨界融合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已與多家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將圍繞“何尊”這一核心IP,孵化涵蓋毛絨公仔、特色食品等多形態跨界文創產品。
“寶雞是青銅器之鄉,通過這樣的跨界合作,將有力推動寶雞文化創意產業從資源展示向IP運營轉型升級,為文物活化利用開辟新路徑。未來,我們將持續挖掘何尊銘文與青銅紋飾等文化符號的當代內涵,打造更多兼具歷史深度與市場吸引力的文創產品。”翟慧萍說。
除此之外,寶雞一文創團隊將寶雞青銅器元素與景德鎮制瓷技藝深度融合,開發出茶具、硯臺等文創產品。
“我們的設計團隊歷時兩年,破解了青銅器紋樣數字化轉譯難題,使何尊上的饕餮紋、逨盤上的蟠龍紋通過釉下彩、浮雕雕刻等工藝在陶瓷載體上重現。”寶雞市星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談瑾軒說,他們還將打造數字藏品等領域的文化矩陣,讓青銅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寶雞,從青銅器到泥塑,傳統文化都在“破圈”生長。
采土、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勾線、彩繪、上漆……10月15日,在寶雞市鳳翔區六營村新明泥塑工坊,務工群眾正通過一道道工序制作精美的鳳翔泥塑。這些泥塑將被陸續發往全國各地。
六營村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鳳翔泥塑的主產地,村民幾乎都會捏泥塑。然而,鳳翔泥塑曾因產品單一、市場萎縮而面臨傳承危機。
前些年,鳳翔泥塑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明大膽嘗試,在泥里加入紙漿、棉花、面糊、糯米汁等,反復試驗,研制出“摔不爛”的泥塑。他還和兒子胡錦偉創新泥塑造型,讓產品推陳出新。
“如今,全村有200多戶、上千人從事泥塑產業,泥塑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泥塑產業年產值超過4000萬元。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六營村黨總支書記廖衛軍說。
為了更好地發展泥塑產業,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10月11日,寶雞市鳳翔區泥塑協會成立。
“我們將用指尖的溫度與時代的語言,共同守護鳳翔泥塑這份珍貴的文化瑰寶。通過技藝傳承系統化、藝術創新生活化、傳播推廣多元化,推動鳳翔泥塑薪火相傳、煥發新機。”該協會負責人胡新明說。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新的講述方式和傳承方式。如何讓數千年前的禮樂文明與當代生活對話?
近年來,岐山縣圍繞周公廟和鳳凰山,打造了集觀光、休閑、研學、餐飲等功能于一體的周文化景區,復原展示周代建筑、服飾和禮儀,并結合《封神演義》等推出多部實景演藝劇目,讓游客深度感受周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
與此同時,寶雞市的其他傳統文化也在以各自的方式“破圈”生長。扶風縣的法門寺文化景區通過舉辦國際佛教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學者;隴縣的民間剪紙藝術走進校園,成為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生動教材。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只有不斷創新傳承方式,才能讓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寶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我們將繼續挖掘和整合本地文化資源,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寶雞特色的文化IP,讓世界聽見寶雞的聲音,看見寶雞的色彩。”(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