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歡樂頌豐收
寶雞市慶祝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側記
(寶雞融媒 王懷宇)9月23日上午9時,隨著陳倉天地社火鏗鏘的節奏、歡快的表演,寶雞市慶祝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拉開了帷幕。

載歌載舞慶祝豐收
這一天是秋分節氣,是收獲的大好時節,也是廣大農民享受豐收喜悅的時刻,更是全社會共享豐收果實、共享美好生活的節日。
此次豐收節活動在陳倉區周原鎮綠豐源現代農業示范園舉辦,沾泥土、接地氣,知稼穡、凝正氣,讓節日更具鄉土特色、更添豐收之樂。
歡慶豐收,致敬耕耘。當天,在活動現場的四周,擺立著“鄉村工匠名師”、最美“新農人”的宣傳展板,他們是一群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
鄉村工匠名師劉雪俠,身殘志堅,苦學刺繡,帶領當地(扶風縣絳帳鎮)婦女以及十幾名殘疾人共同致富。最美“新農人”賈李杰,深耕生態養殖領域,年僅30歲已經成為高級職業農民,并成為鳳翔區農業發展的領頭雁。
不少群眾站在這些宣傳展板前,舉起手機打卡留念。“要向這些人學習,他們是新時代年輕人的榜樣!”一位老人指著展板對身邊的年輕人說。

陳倉區鳳閣嶺鎮蘋果喜獲豐收
辛勤耕耘,碩果累累。
當前,我市小麥良種繁育基地面積占到全省的40%,糧食年生產能力145萬噸以上,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糧生產基地;
全市奶山羊存欄92.3萬只,年生鮮羊乳產量20.2萬噸,建成全國唯一的國家奶山羊現代農業產業園;
我市高山蔬菜面積32.1萬畝,年產量90.3萬噸,成為全省最大的高山蔬菜生產基地;
我市蘋果面積56.7萬畝,年產量88.9萬噸,建成全國最大的蘋果苗木繁育、矮化蘋果栽培基地;
全國每4個、全球每7個獼猴桃之中,就有1個來自寶雞;
寶雞擁有“中國花椒之鄉”“中國林麝之鄉”等美譽。
優質的農產品擺起來,歡慶的舞蹈跳起來,高亢的秦腔吼起來,豐收的喜悅樂起來。
在活動現場的舞臺上,農民們穿上鮮艷的演出服,跳出優美的舞蹈,唱出嘹亮的歌聲,展現出一幅幅享受美好生活的畫面。“現在農村生活好了,我們農民不是每天都面朝黃土背朝天,唱歌、跳舞、出門旅游,一樣也不比城里人差多少!”一位準備演出的農民說。
“黑人黑相黑無比,馬蹄印長在頂門額……”秦腔包公的一段唱詞,引來了臺下觀眾的一片喝彩聲。這些秦腔表演者都來自“秦腔自樂班”,唱出了老百姓不屈不撓的精氣神。

在寶農優品展銷區,36家單位擺出了最新最優的農產品,紅艷艷的辣椒、金燦燦的玉米、粉撲撲的蘋果、毛茸茸的獼猴桃、麻香撲鼻的花椒、嘗一口就忘不掉的蜂蜜、排隊搶購的岐山醋……每個展位前,都是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斷。
陳倉區第一書記聯盟黨支部現場直播帶貨,推銷當地特色農產品,網上訂單絡繹不絕;陳倉區勞動就業服務中心現場直播帶崗,僅一個多小時,線上人數就達1700多人。
在特色美食品鑒區,燒肉面皮、臊子豆花、西府臊子面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在新優農機具展示區,一排智能化農機成為主角。
近年來,我市錨定現代農業強市建設目標,緊扣鄉村振興這條主線,實現了農業農村發展質效雙提升。
目前,全市建成“噸糧鎮”21個、“噸糧村”43個,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33個,村集體經濟收益百萬元以上的村子達到116個。全市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已達10.8億元。
在活動現場,宣傳板上的“千萬工程”寶雞實踐案例,成為農民豐收節上耀眼的色彩。
麟游縣酒房鎮萬家城村是一個典型的小山村,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不足千人。這個村子在黨組織的引領下,不斷壯大玉米糝、蕎麥面、黑豬肉等特色產業,去年村集體經濟收益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縣首位。
扶風縣午井鎮全面推動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科技增產、新型主體培育、糧食生產示范四大工程,去年糧食畝均產量達1064公斤,榮獲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全省糧食生產“噸糧鎮”稱號。
隴縣溫水鎮坪頭村努力構建“服務+種植養殖+新興”產業生態鏈,形成了小雜糧種植、水產養殖、奶山羊養殖等多元產業體系;太白縣桃川鎮楊下村以“詩意田園、醉美楊下”為主題,走出了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增加值73.25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69元。
金秋時節,大地流彩。為期3天的農民豐收節活動,充分展示了全市科技強農新成果、產業發展新成就、鄉村振興新面貌,有力推動了“三農”發展,促進了城鄉消費,弘揚了農耕文化。
豐收的故事還在繼續,耕耘的步伐不會停歇。讓那金色的田野、歡快的笑聲、豐收的喜悅,永遠成為西府大地上最動人的風景。

“農”墨重彩促振興
陳倉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紀實
(寶雞融媒 邵菲菲)金秋九月,行走在陳倉大地廣袤的田野,金燦燦的玉米挺直了“腰桿”,紅彤彤的蘋果展開了“笑顏”,綠油油的蔬菜舒展著“身姿”……這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是對耕耘最誠摯的致敬,更是對收獲最熱烈的禮贊。
近年來,陳倉區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立足地域特點,堅持“特”“優”發展戰略,全力鞏固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續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加快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全區農業實現穩產增產,農民收入穩步提升。

陳倉區縣功鎮翟家坡村新貌
產業引領 蹚出致富增收新路徑
9月22日,在陳倉區萬畝田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青貯玉米種植基地,一望無際的“青紗帳”在微風的吹拂下翻滾著層層綠浪。“這玉米長得好,根壯稈粗,顆粒飽滿!”路過的群眾紛紛贊嘆道。
“玉米能有這樣的精氣神兒,與良種、良技分不開。”該合作社負責人劉恩強一語道破了其中的奧秘。合作社引進種植了“陜單650”“京豐229”“京科968”等優質品種,采用“5335”玉米密植高產機械化技術,精準高效的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不但實現了節肥節水,還將玉米畝均產量提高至600公斤以上,比普通田地畝均增產150公斤。
糧食生產步履鏗鏘,特色產業更是百花齊放!
“王總,蘋果啥時候卸袋?卸袋了及時打電話,我好訂購。”
最近,寶雞市陳倉區德厚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超的電話從早到晚響個不停,短短兩天先后有20余名客商致電詢問蘋果訂購事宜。近年來,合作社堅持有機種植,采用滴灌、水溶肥進行調節,種出的“紅富士”“瑞香紅”品質高、口感好,深受重慶、廣州等地市場歡迎。“去年合作社銷售額近百萬元,今年應該又是一個豐收年,蘋果價格預估平均每公斤比去年能提高1元。”王文超高興地說。
提到陳倉區的特色產業,柴胡必不可少。
近日,拓石鎮一片片黃燦燦的道地柴胡迎來采收季,金黃色的花苞隨風搖曳,陣陣清香在山野間飄溢,沁人心脾。該鎮孟家塬村村民孟孝記一邊挖柴胡一邊開心地說:“我家今年種了4畝柴胡,村里不但免費發柴胡種子,還邀請專家到地頭授課,靠種植柴胡,家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農業發展,產業先行。近年來,陳倉區按照“示范帶動、品牌引領、規模發展”的思路,堅持糧食產業和特色產業齊頭并進,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噸糧田”,依托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推進蔬菜、畜牧養殖產業發展,立足生態優勢,發展蘋果、花椒、柴胡種植,農業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農民經營性收入和村集體經濟連續多年實現雙增長。截至目前,全區種植糧食64萬畝,種植蔬菜、花椒、蘋果、柴胡等40余萬畝。

陳倉區慕儀鎮洞坡村利民無人農場作業的無人駕駛收割機
智慧賦能 解鎖現代農業新場景
今年夏收期間,慕儀鎮洞坡村利民無人農場320畝麥田,沒有了往年麥田里聯合收割機穿梭往返、機聲轟鳴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一臺無人駕駛谷物收割機勻速前行“安靜”收割的畫面。
據該農場負責人王九利介紹,這一切得益于北斗導航系統的大力支持。依托北斗導航系統的精準定位,確定好待作業糧田范圍,設置好收割機具前行軌跡、行進速度,在智能控制終端、自動定位技術等高新科技“指導”和農場智慧控制中心的指揮下,無人作業農機具實現了筆直、勻速行進。“科技發展速度太快了,以前要靠人彎腰揮鐮,現在一臺收割機、一輛運糧車兩天就能完成320畝小麥收割。”王九利感慨地說。
陳倉區的生豬養殖和設施蔬菜產業如今也越來越有科技范兒。
寶雞市陳倉區牧原農牧有限公司建設了智能養豬平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及AI等技術,共享數據信息、動態監測養殖過程、發布風險預警、提供數據分析,實現了飼料生產、生豬養殖、銷售服務全程智能化管理。公司還配備了智能巡檢機器人、智能注射器、飼喂機器人等先進設備,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降低了成本,還保障了豬肉品質和豬群健康。
陳倉區綠豐源蔬果專業合作社應用物聯網技術,在溫室大棚中安裝傳感器,實現了空氣溫濕度、土壤水分、光照強度等數據實時監測。管理員還可遠程控制水肥一體化設備,讓灌溉施肥更精準。
近年來,陳倉區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應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先進信息技術和智能化設備,一改傳統農業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模樣,用數據分析,讓機器下田,讓農戶在“指尖”輕松玩轉耕、種、防、收,實現了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

無人機在田間噴灑農藥
人才支撐 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鄉村振興,人才為要。近年來,陳倉區把引育高素質人才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大力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農技推廣特聘計劃,推進專業技術人員入園服務,引導“新農人”向鄉村集聚,鼓勵“新農人”用新技術干好“新農活”,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在陳倉區“農業圈”,“90后”青年齊葉葉名氣不小。一提起這個樸實能干的女娃娃,熟悉她的人個個都豎起大拇指直夸:種地有兩把刷子!
受父輩影響,齊葉葉從小對家鄉黃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2016年她辭去沿海城市的高薪工作返鄉種糧。創業初期由于不懂技術,她吃了很多苦、走了很多彎路,有一次因誤將除草劑當殺蟲劑噴灑到麥地里,造成了幾十萬元的損失。要強的性格讓齊葉葉越挫越勇,她一邊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技術水平,一邊嘗試采用新技術科學種田。齊葉葉購置了70余臺現代化機械,引進種植小麥、玉米優質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她還開展土地托管服務,將良種良法推廣到更多農田,實現糧食畝均增產超百斤,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致富帶頭人。
在陳倉區,像齊葉葉一樣的新型職業農民還有很多。
寶雞鮮爾美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鮮宏剛二十載辛勤付出,實現了從農資小店到寶雞地區最大種苗集約化生產基地的華麗轉身。
慕儀鎮“90后”大學畢業生王浩杰和父親聯手創辦了西北首個無人農場,實現了農田生產、管理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無人化。
寶雞森寶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宋松茂不僅把生豬養殖搞得如火如荼,還先后吸納周邊50余名村民務工。
……
這些有想法、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農人”在廣袤的鄉間建功立業、大顯身手。他們用親身經歷證明,火熱的農村充滿機遇!廣闊的田野大有作為,大有可為!
田疇織錦繡,沃野繪“豐”景。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從單一生產到多元發展,從農業大區到農業強區,陳倉區農業正和著鄉村振興的嘹亮號角,以奮進之姿在廣袤沃土上譜寫著一曲曲物阜民豐、糧谷滿倉的嶄新樂章。

致敬耕耘,為節日喝彩
(寶雞融媒 弓旭東)秋分時節,天高云淡,渭河兩岸瓜果飄香,西府大地倉廩可期。9月23日,寶雞市慶祝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在陳倉區拉開帷幕。這不僅是一場屬于千萬農民的歡慶,更是一幅在周秦文明發祥地上鋪陳開來的現代農耕畫卷。這場盛會超越了簡單的農事慶祝,已成為觀察寶雞農業現代化、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
寶雞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里的豐收節,自帶一份“尋根問祖”的莊嚴與神圣感,是對“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農耕起源的深情回望。勤勞的西府農民,用代代相傳的農耕技藝和現代化科技,在曾經誕生過石鼓文的土地上,書寫著新時代的“豐收銘文”。這種古今對話,讓寶雞的豐收節別具一格。
此次由陳倉區承辦的寶雞市農民豐收節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精彩紛呈,這里既有“千萬工程”示范創建成果展示、“金秋消費季”農產品展銷、新優農機具展示和特色美食品鑒等展覽展示,也有鄉村廣場舞大賽、農民垂釣比賽和秦腔戲曲展演等文娛活動。特別是陳倉區金秋旅游季鄉村休閑游精品路線的發布,讓豐收節融入了農旅融合元素,還有全市“噸糧鎮”代表分享豐收經驗、最美“新農人”代表分享創業故事,讓與會者聽得如癡如醉……寶雞的豐收節,已成功將地域特色轉化為節日的核心競爭力。

在“金秋消費季”農產品展銷區,寶雞美食深受群眾喜歡。
此次舉辦的豐收節,極大地提升了寶雞農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推動了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化進程,為鄉村振興凝聚了人氣和財氣。它是寶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注腳。在致敬耕耘、為節日喝彩之余,我們也應思考寶雞農業如何賦能未來。筆者認為,要建立長效機制,將節日期間的訂單、渠道和關注度轉化為常年穩定的產銷對接,打造“永不落幕的豐收節”。要深化“科技內涵”,未來的豐收節可以更多展示智慧農業、數字鄉村的建設成果,讓大眾看到寶雞農業的“科技范”,吸引更多年輕人才投身現代農業。要講好“品牌故事”,除了賣產品,更要善于講述產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如炎帝農耕文化、周禮文化),提升寶雞農產品的品牌附加值和文化辨識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長遠的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耕耘不輟。
寶雞的農民豐收節,是一曲在古老土地上傳唱的現代牧歌。它讓我們看到,當數千年的農耕文明與新時代的奮斗精神相融合,會產生何等動人的景象。我們慶祝的,不僅是五谷豐登,更是在寶雞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戰略所結出的累累碩果。期待未來的寶雞豐收節,能繼續深耕本土、創新形式,讓農民的笑容更甜,讓鄉村未來更美。
(照片由謝克強拍攝)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