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郊村在“騰籠換鳥”后的突圍之路
——探微陳倉區陽平鎮聯合村的轉型發展實踐
(寶雞融媒 陳繼良 楊曙斌)干凈整潔的巷道,寬闊筆直的道路,周邊田塊鋪展開來,一幅寧靜的鄉村景象便收入眼底。
中秋時節,走進陳倉區陽平鎮聯合村,讓記者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上世紀末以自主發展鄉鎮企業而遠近聞名的郊區農村,通過對閑置廠房場地的連片整合和經營開發,招引企業落地經營,打破了村子多年來的落寞景象,重現發展的勃勃生機。
坐落于村組旁的聯合工業園就是他們突圍發展的妙招!背靠山坡,周邊綠意蔥蘢,一排整齊的柿子樹上,垂下一簇簇紅彤彤的果實,令人賞心悅目,似乎在昭示著這里美好的發展前景。
成立于2022年的聯合工業園,目前已有4戶企業入駐,成為聯合村集體收入最重要的來源。該村南鄰西寶中線,離虢鎮城僅十幾公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全村共有13個村民小組、946戶居民,多年來村民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為何成立這個工業園?還要從村上近些年的發展歷史說起。

工人將蕎面饸饹掛起來晾干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村原有塑料廠、磚廠、鞋廠、鐵廠等老村企,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自辦的企業相繼退出了歷史舞臺,只留下了一幢幢顯得沒有生機的閑置舊廠房,村子的經濟狀況也一度陷入低谷。
“2018年的時候,村集體賬戶余額只有1萬元,而外債卻欠了40多萬元。”聯合村黨總支書記李寶軍說,前些年村集體收入增長缺乏動力,想為村民辦實事也顯得力不從心。看到村上發展面臨的困境,思來想去,李寶軍帶領村“兩委”將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閑置舊廠房。
2022年,村“兩委”集思廣益,根據村子實際,提出了“騰籠換鳥”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現有的閑置廠房資源,因地制宜吸引企業入駐,努力實現二次轉型發展。這個想法一提出,便得到了一致同意。
說干就干,村上隨即組織人員對這片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進行基礎改造,拓寬園區主干道路,招商工作也很快提上了議事日程。當年下半年,為了擴大產能的寶雞銘楊坊食品有限公司便上門洽談。看到水、電、路等配套完備的廠房,負責人在喜悅的同時卻提出了自己的難處:生產還需要安裝變壓器,但是費用需要數十萬元,如果企業效益達不到預期,就可能面臨經營風險。
為了讓企業安心入駐,聯合村減少企業年租金,同時購置安裝變壓器供企業使用。企業看到村上的誠意,后顧之憂一掃而空,一次簽訂了5年的租賃合同,不久便投入了生產。
有了企業進村,聯合村的“金點子”在周邊廣受關注,村上也一步一個腳印,在這幾年陸續招引來了3戶企業。現在,寶雞銘楊坊食品有限公司月產蕎面饸饹150噸,產品在線上和周邊地市暢銷,企業負責人尹金鵬高興地說:“我們公司可以說是拎包入駐,在這兒生產非常舒心。”陜西固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用上了村上原包裝廠的廠房生產斷橋鋁門窗,直接向西安等多地市的項目供應,訂單不斷、生產忙碌,月產值達到400多萬元。
“守著資產資源就是守著窮!”李寶軍說,2022年村集體收入還不到20萬元,這幾年村上依靠專項資金搞起了農機合作社,購置農機具11臺(套)輻射周邊鎮村,并流轉土地210畝,再加上4戶企業的廠房租金70多萬元,村集體年收入近90萬元,僅用3年時間,徹底改變了過去村子一窮二白的面貌。陽平鎮黨委書記馬文樂說:“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聯合村快速崛起的成功實踐為我們打開了思路、開拓了新路,提供了有益借鑒。”
來到聯合村村委會,展板上一個個村民的笑臉,傳遞出一份份真摯的情誼。“這幾年村上變化大得很,修了村組道路,裝了路燈,建了生態澇池、法治廣場,老年幸福院都改建了,年底還有分紅哩!”說起村上近年的變化,老黨員陳寶申娓娓道來。
如今,村上有了固定收入,李寶軍對未來的信心更足了。他說:“我們還要重點關注‘一老一小’,計劃明年啟動學生資助等民生項目,還準備與村企合辦食堂,為全村近千名老人服務,讓黨組織的關懷溫暖每一個家庭。”
陳倉區鞏家泉村
老戲樓變身“新風堂” 紅白事省錢還排場
(寶雞融媒 劉亞媚 趙益)在陳倉區東關街道鞏家泉村,墻面斑駁的老戲樓修繕后煥然一新,成為免費提供給村民辦紅白事的“新風堂”。“這幾年村里年輕人結婚都愛在‘新風堂’辦,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既熱鬧又省心。”鞏家泉村黨總支書記李軍平介紹,“新風堂”建成以來,村民戶均紅白事支出下降了30%左右。
為推動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鞏家泉村對老戲樓進行全面提升改造,重新粉刷墻面,添置了桌椅、音響、灶具等配套設備,將其打造成村民辦紅白事的場所。同時,村里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專人負責場地使用管理和辦事流程監督,明確規定宴席規模不超過30桌,每桌費用控制在350元以內,引導大家踐行“紅事新辦、白事簡辦”的新風尚。“以前村民給娃辦婚禮,光是找場地就讓人發愁,舞臺、燈光等花費也不少。現在有了‘新風堂’,不僅省了場地費,宴席費用也不高。”村民張寶紅說,他把兒子的婚禮放在“新風堂”舉辦,一場婚禮下來,各項費用加起來,比在酒店辦省了3萬多元。
近年來,陳倉區深入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通過成立“紅娘牽囍工作室”、探索建立婚姻家庭輔導“民政+”服務模式等,以“無償服務+規范引導”的方式減輕了群眾負擔,使文明節儉、健康向上的婚俗新風尚在基層落地生根。
陳倉區人社局
“1238”機制 激活就業新動能
(寶雞融媒 黎楠)日前,記者從陳倉區人社局獲悉,今年以來全區創新打造“1238”就業幫扶模式,通過政策聯動、資源整合與服務下沉,打出就業增收“組合拳”。截至目前,全區城鎮新增就業5249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79萬人,其中脫貧人口就業4.28萬人,就業形勢持續穩中向好。

“玻璃工匠”勞務品牌為群眾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近年來,陳倉區堅持“就業圍著增收轉、崗位跟著群眾走”的思路,形成“1238”(一個目標、兩輪驅動、三級網絡、八項措施)的就業幫扶新路徑。通過“點對點”勞務輸出與“家門口”就業雙輪驅動,向江蘇、新疆等地輸送勞動力2.15萬人,同時搭建“零工早市、人才夜市、就業集市、崗位超市”四市促就業載體,構建15分鐘就業圈,實現城鄉勞動力就近就業。為精準匹配供需,該區依托區、鎮、村三級服務網絡,整合177個行政村(社區)網格資源,動態掌握勞動力就業需求,累計開展“春風行動”等招聘活動50余場,提供崗位4萬余個,促成就業2700余人。
針對重點群體,陳倉區將困難家庭全部納入公益崗位兜底范圍。同時引入訂單式培訓資源,開展叉車駕駛、養老服務等實操性強的技能培訓,幫助4900余名農村勞動力實現技能型轉移就業。
在載體創新上,陳倉區目前累計建成40個就業幫扶基地,培育“玻璃工匠”“三秦好阿姨”“社火工匠”等10個勞務品牌,帶動就業2.8萬人。其中“陳倉玻璃工匠”獲評市級勞務品牌并形成完整產業鏈,帶動從業者年均收入達6.8萬元,與30余家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百人助百企”行動,區人社局為博磊化工等企業落實以工代訓補貼、工傷失業降費等資金1540余萬元,為各類經營主體發放就業補助資金1090.18萬元,幫助吉利汽車、扶風比亞迪等企業解決用工600余人次。
陳倉區持續推進區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
遠程診療 24小時守護群眾健康
(寶雞融媒 楊曙斌)居民在基層衛生院就診,區級醫院提供24小時遠程診療服務,這是記者日前在陳倉醫院見到的一幕。據悉,截至今年9月底,24小時遠程診療服務累計幫助基層醫療機構開展遠程心電和影像診療服務分別達17.7萬和15.2萬人次,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年來,該院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針對陳倉區地域狹長、西部山區醫療服務能力薄弱的現狀,依托“互聯網+醫療”模式,建成遠程心電和醫學影像診療中心,分別自2020年1月和2021年4月投入運行,服務范圍覆蓋全區26家基層醫療機構。2024年以來,該院積極響應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號召,當年8月向15個基層衛生院調撥CT、心電圖機等設備574臺(件),安排7名院領導和業務骨干定期開展全鏈條督導幫扶,推動醫共體高效運轉。
在設立于陳倉醫院的陳倉區遠程心電網絡診療中心和遠程影像診療中心,記者看到醫技人員在電腦旁值守,不時收到基層衛生院上傳的電子診療記錄。“心電圖診療一般1分鐘就出結果并發回,影像最快只需3分鐘。”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陳倉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緊密型醫共體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區醫療衛生體制機制逐步完善,醫療管理運營能力顯著提高,優質資源下沉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基層人才基礎持續夯實,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區級醫院年診療75.51萬人次,基層醫院年診療104.6萬人次,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進一步提高。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