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效益標尺”丈量工業高質量發展新高度
金臺區縱深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
(寶雞融媒 黎楠)近日,記者走進位于金臺區的寶雞合力叉車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只見機械臂靈活揮舞,精準完成焊接作業,工人們則在控制臺前專注地進行數據監控。公司負責人介紹,這條生產線過去需要30名焊工,如今依托智能化改造,僅需5名技術人員即可勝任,生產效率提升50%,能耗降低20%,并獲得了50萬元的轉型升級獎補資金。這一轉變,是金臺區縱深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寶雞合力叉車批量采購交付儀式
面對主城區發展空間受限、環境承載壓力加大等現實挑戰,金臺區堅決摒棄傳統“攤大餅”式的發展路徑,轉向“向存量要增量”的集約化發展新路。今年以來,該區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重要抓手,將其與聯企幫扶工作深度結合,大力實踐“工業企業畝均效益提升十法”,通過更新改造、科技研發、智改數轉、綠色發展、集聚入園等多元化路徑,引導資源要素向高效領域集聚,全力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改革成效在重點企業得到凸顯。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持續加強科技投入,成功攻克“超深井、超高泵壓、超大負荷”等關鍵技術難題,自主研發了鉆采自動化處理系統等核心裝備,形成了完整的萬米級自動化鉆機研發制造產業鏈,畝均產值大幅提升至312萬元。在蟠龍高新區,今年新建成的12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為企業提供了“拎包入住”的便利條件,園區內的共享檢測中心和物流樞紐有效支撐了企業全鏈條生產。金臺區通過推行“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已實現21個項目拿地即開工,吸引了華嵐新材料等15戶優質鈦企業聚集發展。
精準的服務是改革落地的重要保障。金臺區打造了“中小企業服務專員2.0升級版”,200名服務專員化身企業“專屬管家”,主動上門、精準對接,并深入開展“我為企業找訂單”“我為企業送技術”等系列活動。截至目前,服務專員已成功解決企業各類訴求680余件,辦結率和滿意率均達100%。
科學的評價激勵機制則為企業提升畝均效益注入了持續動力。金臺區在省市評價體系基礎上,結合實際優化指標,對全區75戶規上企業進行A、B、C、D四類“診治評”閉環管理,并精準匹配“十法”工具包。在6月份召開的金臺區工業強區暨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29戶省級“專精特新”、高新技術及規上企業共獲得了144萬元的政策獎勵,有效激發了企業內生動力。通過“預評價招商法”,樂惠潤達等一批畝均稅收高、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的優質項目快速落地,3個月內即實現投產,創造了項目建設的“金臺速度”。
數據顯示,改革紅利持續釋放:金臺區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同比增長4.2%,低效用地盤活率達到65%,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增長20%。寶石機械、合力叉車等龍頭企業正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百余家企業協同發展。
未來,金臺區將持續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釋放“工業企業畝均效益提升十法”改革紅利,持續關注改革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深層次影響,為區域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喚醒沉睡遺產 打造文旅地標
——金臺區保護利用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小記
(寶雞融媒 羅銳)今年國慶節期間,金臺區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游人如織。在窯洞工廠內,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故事,仿佛訴說著80多年前那段艱苦奮斗的光輝歷史。

近年來,金臺區持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對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的修繕保護、科學開發和宣傳闡釋,曾經破敗荒涼的長樂塬,如今已成為人們了解抗戰歷史、感受工業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熱門打卡地,其改革模式入選國家文物局、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型案例”。
1938年,申新紡織廠、福新面粉廠等15家企業從武漢陸續西遷至寶雞,在長樂塬下修建了窯洞工廠,生產棉紗、棉布、面粉、紙張、鑄鐵等大量軍需民用物資,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管委會主任王敏說:“長樂塬不僅被譽為抗戰中最偉大的奇跡,還帶動了寶雞工業的起步與發展。為了使長樂塬在保護中得到更好的開發利用,2015年起,我們堅持‘最小干預、最大保護、修舊如舊’的原則,精益求精做好維修、復原、開發、建設、史料收集、展陳展示等工作,使其真實反映歷史、保護遺址原貌。”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一期于2020年建成開園,歷史遺跡重現昔日風采。據介紹,長樂塬在整體保護修復方面,由專業施工團隊對窯洞車間等核心遺存進行原真性修繕,沉浸式再現萬枚錠紗進窯洞亙古未有的場景;在展陳設計方面,搶救性采訪申新老職工及工合后代,系統征集文獻實物,設立申新內遷歷史展覽館、工合西北區歷史展覽館、寶雞現代工業展專題展館;在精神傳承層面,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構建集黨性教育、行業研習與實務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踐基地,開展“研學+教育”第二課堂、“紅領巾講解”,加大以書籍、影視、演藝為矩陣的宣傳力度,成為省級影視拍攝基地。
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將歷史資源轉化為激勵當代人砥礪奮進的生動教材。截至目前,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一期已吸引超過100萬名游客參觀游覽。今年8月,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近年來先后獲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工業遺產、國家4A級旅游景區等10項國家級榮譽。
“1+N+X”產業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金臺區科技創新工作位居全市第一方陣
(寶雞融媒 黎楠)近年來,金臺區全力構建“1+N+X”產業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金臺區全面貫徹落實中省市科技創新部署,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抓手,推動“四鏈融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支撐。三年來,金臺區在全市首家組建工業科技特派員隊伍,首批成立區域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獲得多項榮譽,科技創新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在構建“1+N+X”產業創新體系方面,金臺區做了大量工作。“1”即一條重點產業鏈為核心牽引。金臺區圍繞油氣鉆采裝備等工業主導產業鏈和以搟面皮為代表的特色食品產業鏈,持續推進優勢產業發展,油氣鉆采裝備產業獲評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躋身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024年搟面皮相關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

寶石機械研制的全球首臺12000米特深井自動化鉆機
“N”指N個研發機構為創新支撐。金臺區形成“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網絡,支持長嶺邁騰等龍頭企業建設技術中心,全區累計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新型市級研發平臺13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1個,市級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備案11戶。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搟面皮鎖鮮技術攻關獲專利62項,與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共建搟面皮產業學院,縮短單份產品生產時間;同時依托科創園區載體,引入視覺超算中心等新型研發基礎設施。
“X”指X個科技項目為落地抓手。2024年,區上推進華通真空設備等26個技術攻關產業化項目,西北鈦鎳新材料項目投產后新增產能23億元。2025年全區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2個、市級重點產業鏈項目12個,市級軟科學領域項目7個,23項新產品獲評省級工業精品、重點新產品。同時,計劃新建15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等產業配套項目,龍源工業園等園區借此實現產值突破30億元。
為保障“1+N+X”產業創新體系建設,金臺區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組織保障上,發揮“黨建+產業鏈”統籌協調作用,如蟠龍高新區推行“黨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模式,帶動4萬余農戶參與搟面皮產業鏈分工。要素支撐方面,2025年推進總投資64.1億元的44個先進制造業項目建設,實施“能人反哺”計劃,通過區域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引入外部高端人才。
金臺區通過構建“1+N+X”產業創新體系,推動了區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下一步,金臺區將繼續深化“1+N+X”產業創新體系建設,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寶雞乃至陜西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金臺科技力量。
“心窩窩”集市溫暖居民心窩窩
(寶雞融媒 劉小祥)近日,金臺區石油東山社區“心窩窩”集市再次熱鬧開張,義務理發、磨剪刀、問診等服務受到居民歡迎。這個始建于2023年的社區惠民集市,通過“專業社工+志愿服務”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已發展成服務種類多樣、貼近群眾生活的志愿服務惠民平臺。今年2月,該社區被列入中央社會工作部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社區,“心窩窩”集市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獲評陜西省首屆“志愿三秦”項目大賽金獎。

志愿者為老人理發
面對社區老齡化程度高、服務資源分散的現實,石油東山社區通過資源整合,引入司法、金融、心理咨詢等領域專業力量,同時挖掘出磨刀能手葉國慶、玉器維修達人朱興海等社區能人,依托“時間銀行”積分機制激勵大家積極參與,并構建“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閉環服務體系。“我們通過多維聯動,讓基層治理不再是社區唱獨角戲,而是由企事業單位、專業‘外援’、社會組織、志愿者、居民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大合唱。”社區黨支部書記焦虎兵說。

同時,社區推動服務從固定攤位向精準上門延伸,根據高齡、獨居等特殊群體的不同情況和需求,建立居民需求數據庫,將訴求分為日常小事、緊急難事、長期要事三類,匹配相應服務資源。目前,集市已累計解決居民各類需求300余件,完成“微心愿”60余個,注冊志愿者達120余人,服務時長超5600小時。

編輯:吳佳霓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