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十三日,在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太平莊村秦嶺四季春田園綜合體,工作人員在管護“魚菜共生”大棚里的蔬菜。
秋日的秦嶺北麓,層林盡染。10月13日,記者走進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太平莊村秦嶺四季春田園綜合體,現代化溫控大棚內水波粼粼,鱘魚在池中游弋,水培架上的根達菜青翠欲滴,不遠處,游客正興致勃勃地體驗羅氏蝦垂釣……“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這‘魚菜共生’真是神奇!”來自甘肅天水的游客毛莉說。
這一幕,正是渭濱區以“三產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的生動縮影。
渭濱區立足生態優勢,通過“農業+科技+文旅”模式,打造了一批集生產、加工、體驗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項目,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農民就業、產業升級。
秦嶺四季春田園綜合體負責人劉云向記者講述了循環系統的奧秘:“魚糞經微生物分解成蔬菜肥料,蔬菜凈化后的水回流養魚,全程零化肥農藥。”這種閉環模式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還顯著提升了經濟效益。園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當地村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截至目前,秦嶺四季春田園綜合體已吸納太平莊村、竹園溝村、大灣鋪村的24名村民和15名殘疾人參與蔬菜管護、水產養殖等工作,務工人員月均增收約2800元,實現了“家門口”穩定就業。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的單一結構,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久活力。
科技加持,傳統農業煥發新的生機。30公里外的高家鎮上川村,金耳產業園的32座智慧云倉更顯科技范兒。通過手機App遠程調控溫濕度,金耳種植周期縮短30%,滿倉年產值可達300萬元。
“我們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了金耳羹、金耳刺身等深加工產品,還打造了‘晁金兒’IP形象。”該產業園負責人趙寧說。
如今,渭濱區產業園區提檔升級,重點實施南山葡萄產業園、厥灣油桃產業園等7個園區的改造提升,渭濱區特色農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獲得省級認定,已建成省級農業示范園、示范基地16個,省級產業強鎮1個,智慧農業覆蓋率達60%。農旅項目深度融合,建成石鼓段17.7公里櫻花長廊,石鼓云麓伴山塘、神農四季春、高家品農上川等6個農旅融合項目競相亮相,上川村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
“品魚、住帳篷,周末根本訂不到位置。”在晁峪河鄉村旅游綜合體的日兆山谷露營地,該露營地負責人李格生告訴記者,項目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帶動村民增收超16萬元。
渭濱區依托“六號工程”檔案館舊址打造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研學團隊2萬人次;從“賣產品”到“賣體驗”,上川村“一分田”體驗園吸引市民認領菜地;秦嶺四季春田園綜合體的網紅集市和帳篷營地,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
“我們成立村集體運營公司,把閑置農房改造成民宿,村民既可拿租金、分紅,還能務工。”上川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小平說,通過“村集體+企業+農戶”模式,上川村集體經濟收益從5萬元躍升至32萬元。
從“點上開花”到“全域共富”,渭濱區以101公里的南山美麗鄉村休閑帶為軸線,串聯35個行政村、8個景區,布局27個驛站和71個景觀節點。石鼓鎮茵香河畔的千畝花海、神農鎮的櫻桃采摘園、高家鎮的金耳產業園……“一村一特色”的格局已然形成。
隨著南山美麗鄉村休閑帶建設的推進,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渭濱區徐徐展開。目前,渭濱區已經完成晁峪河治理、污水管網改造等工程,16個村獲評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全區農文旅項目吸納就業2000余人,殘疾人優先上崗政策覆蓋率達100%,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農文旅融合,不是農業、文化與旅游的簡單疊加,而是三者的有機結合。人們對山水田園的向往帶來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好時機,農文旅融合發展也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渭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永恒說,下一步,渭濱區將充分釋放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潛力與價值,以生態為底色、產業為引擎、融合為路徑,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