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春,殷都朝歌以南70里的牧野,浩浩蕩蕩地開來了一支軍隊。車輪滾滾,馬蹄鏘鏘,將士們從孟津出發,疾馳了七個晝夜,此刻臉上卻不露一絲倦意,只有烈焰和驚濤般的斗志。
為首的統帥英姿勃發,左手握著黃色大鉞(yuè),右手舉著白色旗幟,聲如洪鐘地向全體將士發出最后一次動員:“商王昏庸無道,致使百姓受苦受難。今天,我們順應天意,前來征討商軍,誓要與他們決一死戰!”
這是《尚書·牧誓》中記載的武王在伐紂前誓師的情景。武王所持的銅鉞,既是沖鋒陷陣的殺敵利器,更是承載天命、標定秩序的王權信物。當銅鉞揮向商軍的那一刻,一個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王朝便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威嚴莊重的青銅兵器
秋風蕭瑟,秋雨連綿,市區石鼓山上寒意陣陣,但坐落于山頂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依然游人如織。
展柜里,一件名為人頭銎(qióng)內鉞的青銅器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據講解員介紹,人頭銎內鉞是西周早期的兵器,通長14.3厘米,刃寬7.8厘米,重0.45千克,1980年出土于寶雞市竹園溝(弓魚yu)國墓地,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人頭銎內鉞
鉞是一種形似斧的兵器,《說文解字》記載:“大者稱鉞,小者稱斧。”兩者區別還有刃,斧刃較窄,多為平口,鉞刃較寬,多為弧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石制鉞和玉制鉞,商周時期更多的是青銅鉞。鉞前端有刃,用于劈砍,后端有孔,用于套柄;柄從鉞身穿過,頂端或有尖頭,或有圓帽。
這件人頭銎內鉞鉞身較寬的兩面飾有浮雕的蛇,較窄的兩面飾有圓雕的虎,刃部則飾有怒目圓睜的獸面紋,多種造型紋飾靜中藏動、柔中帶剛,融合在兵器之上,給人以威嚴莊重之感。更令人驚奇的是,鉞柄頂端配有人首造型的銅飾件,此人高顴骨、寬鼻梁、齊劉海、方下頜,腦后還有小辮,整個造型生動細致,體現了古代工匠極高的青銅鑄造技藝。
燈光照射下,這件3000多年前的人頭銎內鉞更顯深邃和神秘。“好精美啊!”一名參觀者感慨,“但為什么要把兵器做得這么精美呢?”
顯然,人頭銎內鉞不是一件簡單的兵器。
至高無上的王權象征
時間回到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獲勝后,武王的軍隊摧枯拉朽,一路殺進朝歌。紂王眼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而死。
武王來到鹿臺,只見紂王的尸體已燒得面目全非。他張弓搭箭,向紂王的尸體連射三箭,用黃色大鉞砍下紂王的頭顱,懸掛在大白旗上;又向妲己和紂王兩個嬖妾的尸體連射三箭,用黑色大鉞砍下她們的頭顱,懸掛在小白旗上。

人頭銎內鉞上的銅飾件
第二天,“九旒云罕”大旗開道,文武百官簇擁,武王前往社廟祭祀。周公手持大鉞,畢公手持小鉞,侍衛在武王兩側。祭祀中,武王闡明,推翻腐敗的商王朝,建立開明的周政權,是自己受天命而為之。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一頁。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周時期,鉞與祭祀和戰爭這兩項國之大事緊密相關。在戰場上,鉞是凌厲的兵器,能對敵人造成巨大傷害。在典禮中,鉞是莊重的禮器,彰顯著其所有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能號令三軍,又能祭祀天地的只有王。
鉞與王的關系,在古文字中也有清晰體現。“王”字始見于甲骨文,字形正如一把刃向下的鉞,金文中的“王”字,將下面一橫加粗、變弧,使其更像鉞刃。古人認為,鉞是強大的武器,誰擁有鉞,誰便有強大的力量,便能稱為“王”,而“王”字的本義,就是最高統治者。
由此可見,鉞不僅是兵器,更是禮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出的人頭銎內鉞,精美程度在院藏其他西周青銅鉞之上,說明其更常作為禮器使用。
古今相承的秩序理念
翻閱商周歷史長卷,青銅鉞所承載的權力觀念,在兩代之間呈現出鮮明分野。
商人認為權力來自武力,武力最強者,可以享有一切支配一切。而周人親歷商王因濫用暴力、喪失人心而滅國的全過程,深刻認識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為避免重蹈覆轍,周人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治國理念,“敬天”并非盲從神權,而是敬畏自然規律,在乎民心向背,認為“天命”始終與民心得失綁定;“保民”則是體恤百姓疾苦,輕徭薄賦、不誤農時,讓民眾得以安居樂業;“明德慎罰”強調將道德教化作為維系秩序的根本,刑罰僅用于懲治重罪。

銎內鉞
在此基礎上,周人以“禮”為綱,劃定權責邊界,構建起層層相扣的社會框架:天子手握王權,享有統治天下的至高權力,卻須以順應自然、護佑萬民為己任,不得肆意妄為;諸侯受天子分封,享有土地和人民,但必須恪守忠誠,履行屏藩周室、朝聘納貢、應召出征的義務;卿大夫受王朝任命與土地賞賜,須盡心輔佐天子、諸侯,承擔納貢服役的責任;士擁有少量田產,要以擁護王朝、保衛疆土為使命;庶民在土地上耕作,享受勞動成果,也要承擔賦稅、徭役。這種授權即賦責的邏輯,讓權力不再是“脫韁的野馬”,而是各安其位、各盡其責的政治秩序。
時光流轉,青銅鉞所見證的,不僅是王朝制度的革新,更是中華民族對“權責對等”的永恒追求。如今,周人禮分權責的理念早已融入中華文明的血脈,轉化為“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自覺履行義務”的法治意識,轉化為“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的制度設計。
這份穿越千年的智慧,滋養著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寶雞融媒 祝嘉)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