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垂直空間”躥高為發展增量
——渭濱區樓宇經濟書寫城區發展新范式
(寶雞融媒 陳繼良 李小瑋)如何在有限空間里拓展無限發展機遇,讓主城區的“寸土”真正生“寸金”?渭濱區給出了“向上突圍”的答案——將發展目光鎖定一幢幢高樓,深耕垂直空間,聚力打造“立起來的開發區”,為經濟穩增長開辟了新的生長極。
經過數年探索實踐,渭濱區著力打造的樓宇經濟交出了亮眼的答卷:累計入市樓宇面積超百萬平方米,吸引5031家企業入駐,建成規模以上商務、商業樓宇53幢,其中1幢樓宇年稅收超億元、2幢超千萬元,2022年以來樓宇企業貢獻稅收超4億元,畝均效益領跑全市。2024年至2025年,該區更先后斬獲“中國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區”“中國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城區”稱號,知名度與產業吸引力顯著提升。

商貿服務樓宇綜合體——聚豐·文化里
在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渭濱區以樓宇為載體,將“垂直空間”轉化為“發展增量”的生動實踐。該區立足位居寶雞主城區的區位優勢,積極盤活整合閑置的樓宇資源,大力集聚企業和產業,努力推動現代商貿、金融服務、數字經濟、銀發經濟等中小微經營機構集中入駐,讓沉睡許久的資源用起來、活起來、火起來,成為他們穩增長穩經濟保就業的生動注腳。
清晨,渭濱區互聯網大廈的玻璃幕墻反射著晨光,樓內的企業開啟了新一天的運轉。這座26層高的大樓和旁邊21層高的電子商務大廈高低錯落,共同構成了渭濱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成為渭水之南辨識度極高的科創地標。
這座產業園的崛起,渭濱區數字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唐博是最好的見證者。他介紹,該園區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不僅配備了人才公寓、行政審批大廳、綜合報告廳、培訓室、紅色驛站、口袋公園、智慧停車場等硬件設施,還可以為入駐企業個性化定制辦公空間,提供政策咨詢、法律服務、產學研技術、人才培育招引、金融財稅、企業文化建設等全方位服務,賦能企業成長。目前,這里已經匯聚了大數據、物聯網、軟件開發、電子商務等數字經濟相關企業150余戶,從業人員近千人,產業集聚效應顯著。2024年,園區企業營業收入突破80億元,稅收近1.2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空中聚寶盆”。
生鮮蔬果、進口商品琳瑯滿目,烘焙、熟食自營工坊香氣四溢,顧客紛紛駐足品嘗……這是記者近日在老實人超市(都市四季店)看到的場景。據華廈商業中心項目負責人宋新海介紹,隨著老實人超市與寶雞首家“智能家居全場景體驗館”天貓家電體驗店同步入駐,華廈集團都市四季樓宇綜合體——這棟閑置了兩三年的大樓成功“破繭重生”,重新煥發生機。
這一變化,緣于渭濱區積極實施“騰籠換鳥”戰略,盤活閑置樓宇。都市四季樓宇綜合體位于清姜路、太白路交會處,地處橋南片區生活服務商圈核心。區上為其精準規劃生活服務類發展方向后,樓宇運營方積極響應,成功引進天貓優選電器、動嵐健身、老實人超市、華為手機、肯德基等知名品牌,構建了新的社區商業生態圈。
窗明幾凈的大樓里,康復理療、休閑娛樂等設施一應俱全;空中花園里,老人們圍坐聊天、做游戲,笑容輕松愜意——這是寶雞佰善居養老綜合體里的日常畫面。
這座養老綜合體位于渭濱區新寶路,其前身是原寶雞市二建辦公樓。2022年市二建遷址到寶雞高新區后,樓宇陷入閑置。渭濱區調研發現,該樓宇地處金臺、渭濱兩區交界處,交通便利且周邊老年人群集中,遂按照“一樓一產業”“一樓一特色”目標,確定將其打造成銀發經濟項目,服務周邊居民。項目于2023年12月開工,2024年5月底全面建成,設置養老床位120張,涵蓋養老公寓、日間照料、保健康復、助餐服務等功能,全方位滿足老年人“住、養、醫、食、樂”的多樣化需求。
從數字經濟到金融保險、從銀發經濟到商貿服務、從教育培訓到高端制造,渭濱區這一幢幢高樓,既是現代化的城市景觀,更蘊藏著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活力。
“樓宇經濟的崛起,離不開區委、區政府的精準施策。”渭濱區商務局局長孔紅表示,渭濱區在全市率先成立樓宇經濟發展服務中心,構建起“一樓一策、一企一策、一樓一專班”工作機制;同時建成智慧樓宇平臺,實時掌握樓宇入駐情況、產業構成、經營數據等核心信息,為決策提供支撐。此外,該區還出臺《渭濱區加快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明確布局樓宇經濟五大產業集群,劃定各樓宇重點發展方向與主導產業,加速產業集聚。
在服務保障上,渭濱區商務局聯合屬地街辦、社區、市場監管、稅務等單位,設立樓宇服務工作站并配備“樓宇管家”,及時協調解決企業日常運營中的難題,持續提升樓宇管理服務水平。
今年以來,渭濱區緊扣“以樓帶域、以產興區”思路,全力推進規模樓宇提質增效、特色樓宇賦能升級、閑置樓宇精準盤活、老舊樓宇改造更新“四大行動”,重點打造萬合國際“科創服務”、紫金國際“金融服務”等12棟特色樓宇,進一步釋放樓宇經濟活力。
從“平面開發”的土地擴張,到“垂直開發”的空間深耕,渭濱區用一幢幢樓宇重新定義了“開發區”的形態:這里沒有連片的土地,卻有更密集的產業鏈;沒有寬闊的廠區道路,卻有更高的協同效率。這些“立起來的開發區”,正書寫著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
工業搬進上下樓
產業引進上下游
渭濱區姜譚經開區“畝均論英雄”改革成效顯著
(寶雞融媒 陳繼良 李小瑋)近日,渭濱區傳來喜訊:憑借土地集約利用成效與產業發展潛力,姜譚經開區入選“2025年度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園區”。這一榮譽,是該經開區以“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明范例。記者從姜譚經開區管委會獲悉,通過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工業上樓”等舉措,經開區土地開發率達到81.3%,工業用地畝均收入達到513.2萬元,土地集約利用率排名全省第三,位列全市工業類開發區第一。
近年來,姜譚經開區深入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建立起涵蓋企業平均投資強度、畝均營業收入、畝均稅收等主要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從制度層面推動土地利用效率全面升級。面對土地資源緊張的現實,經開區按照“工業上樓、產業筑巢”的思路,將工廠從扁平式轉為垂直式,重點發展傳感器、微電子、機器人等占地面積小、科技含量高、產出效益優的新興產業,在集約用地的同時,實現產業布局集中化、畝均效益最大化。

西部智造創新園項目現場
近日,記者在西部智造創新園項目現場看到,8棟電子廠房已順利封頂,正緊鑼密鼓進行內部裝修。這座園區誕生于“僵尸企業”秦嶺水泥的閑置地塊,通過“騰籠換鳥”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涅槃重生”。“借助‘工業上樓’設計,這里的89畝土地實現2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達2.53,較傳統廠房提升2至3倍。”姜譚經開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園區8棟廠房已有6棟確定了招商項目,星芯智界微波雷達、雙峰氣體醫用氣體物聯網等8個項目計劃入駐。
類似的“騰籠換鳥”案例不斷涌現:利用寶雞西出口閑置土地132畝,實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利用原寶雞西服務區土地,招引投資5.2億元的誠鋼集團螺旋鋼管防腐保溫涂層加工項目;德奧機械利用10畝閑置用地,引進塑料制品智能生產線項目……
近兩年,通過一系列精準舉措,姜譚經開區累計盤活低效閑置用地580畝、閑置廠房15萬平方米,新建傳感器產業園、電子新材料產業園等立體園區6個,通過產業鏈精準招商,累計招引傳感器、微電子等產業鏈企業近20戶,初步實現了“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的發展格局,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發生勞動爭議
這里一站通辦
渭濱區總工會創新機制當好職工“娘家人”
(寶雞融媒 楊曙斌)“非常感謝你們提供的幫助,讓我拿到了12000元補償金。”日前,市民馬女士專程來到渭濱區職工法律服務中心,對工作人員熱情高效的服務表示感謝。記者了解到,該中心成立以來,已成功調解勞務糾紛20余起,為勞動者挽回損失31萬余元。

工作人員對勞務糾紛進行研判
馬女士原就職于市區一家公司,一段時間內公司未按約定向她支付報酬,她在今年1月離職后向公司要求補償,但該公司一直未給付。無奈之下,馬女士來到渭濱區職工法律服務中心尋求幫助,該中心隨即核實著手調解,很快就解決了問題。據了解,渭濱區總工會在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后,積極設立“一站式”職工法律服務中心,于今年4月初正式運行,旨在搭建起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爭議化解橋梁,為職工撐起權益“保護傘”,推動勞動爭議從“末端處置”向“源頭預防”轉變。
為保障服務質效,該中心創新建立“工會+”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強化協作配合,打通勞動爭議預防、監督、處置全鏈條,以織密部門“聯動網”、筑牢基層“前哨站”、引入專業“智囊團”三項舉措為基礎,實現“商、調、裁、訴、援、執”一站通辦。渭濱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區總工會黨組書記、主席蘇青表示,這一舉措能夠有效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體現工會勇于擔當的干事創業追求。他們今后還要持續努力,始終堅持圍著職工轉、貼著職工干,為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辦起普惠食堂
守護老年人幸福“食”光
(寶雞融媒 劉小祥)在渭濱區英達路社區的愛心食堂,每到飯點便飯菜飄香,老人們圍坐一堂,一邊享用著可口的午餐,一邊閑話家常。這情景正是渭濱區用心發展養老助餐服務的生動一幕。
“不用自己買菜做飯,吃飯就上社區食堂,飯菜可口價格實惠,政府還有補助!”70歲的居民萬德容子女常年在外,社區食堂開業后,他成了這里的常客。“我們為老年人提供種類多樣、營養豐富的飯菜,每天的午飯為老年人減免2元,對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的老人,還提供貼心的送餐服務。”食堂負責人杜玉萍說。
針對社會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實際,渭濱區將發展老年人助餐服務作為一項民生實事持續推進,區上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參與的思路,從依托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內設餐廳入手,采取社區自辦或與社會組織、餐飲企業聯辦等方式,為居民特別是老年人提供安全、優質、實惠、便利的就餐服務。
“我們通過政府補貼、個人出資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可持續的運營機制。”渭濱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劉飛說,目前,全區已形成了日間照料+助餐、社區食堂+助餐、餐飲企業+助餐、中央廚房+助餐、農村幸福院+助餐等多種助餐模式,成功建成覆蓋城鄉的各類助餐點69個,單月最多服務人數達1.2萬人次,構建起便捷高效的“15分鐘助餐服務圈”。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