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嶺北麓,渭水之濱,“千萬工程”之風勁吹,為周秦故地的鄉村繪就一幅迭代升級的新時代“農耕文明圖”。從云霧繚繞的太白山麓,到千河兩岸的廣袤平原,寶雞市43個首批入選省級示范村的村莊,如繁星般點綴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見證著一場由表及里的蝶變。
這場變革,始于人居環境的點滴改善,成于產業活力的全面迸發。近年來,寶雞市緊扣“規劃引領、生態打底、產業賦能、治理增效、黨建強基”的工作路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進實施“千萬工程”,各項工作蹄疾步穩、扎實推進,鄉村環境持續向好、鄉村產業蓬勃興起、鄉村治理扎實有力,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如今,全市首批43個示范村順利通過省級命名,每村獲省財政100萬元獎補資金。從“單點示范”到“全域提升”、從“環境整治”到“價值再造”,寶雞正以“千萬工程”為引領,探尋一條兼具“山水經”與“共富賬”的鄉村振興之路。在這片孕育了周秦文明的熱土上,一場關于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動實踐,正依托“千萬工程”這一重要抓手,書寫著新時代的答卷。
頂層設計的“統”與“放”
一幅宏大的藍圖,要描繪在形態各異的鄉土畫卷上,考驗的是執筆者的智慧與匠心。在寶雞推進“千萬工程”實踐中,我們看到的不是生硬的“一刀切”,而是在市級統籌與鎮村探索中,尋找激發鄉村內生活力的密碼,讓千村萬象在發展中煥發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蓬勃生機。

千陽縣羅家店村風景如畫
田舍相望、翠竹相擁、鳥鳴婉轉……雖已是初冬時節,千陽縣草碧鎮羅家店村仍披著一襲斑斕的“外衣”,村道旁晚開的野菊在石縫中搖曳,與青瓦白墻的農舍相映成趣。小游園里,幾位老人閑坐戶外,捧著茶缸聊著今年蘋果的收成,臉上洋溢著笑容。
“當時市里給了方向和標準,比如垃圾處理、污水治理,但具體怎么做,鼓勵我們結合本村實際自己多想、多試。”回憶起最初作為示范點的日子,羅家店村黨支部書記羅海峰感觸頗深。村民們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有機會率先改變,忐忑的是不知從何下手。
在千陽縣的統籌指導下,羅家店村沒有照搬模板,而是因地制宜推進環境整治。村里將村委會周邊的村民小組作為先行實施區域,巧妙利用附近工業園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將生活污水接入集中處理系統。
在垃圾處理方面,村里走出了自己的路子。10個村民小組,每組至少設置3個環保垃圾桶放置點,既方便村民就近投放,也便于統一收集轉運。過去就地填埋的垃圾,如今實現分類收集,由縣上相關部門統一處理,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這些改變并非一蹴而就。2022年,在千陽縣住建部門牽頭下,村里持續開展宣傳動員工作。針對村民以往將紙箱、廢銅爛鐵等雜物隨意堆放在房前屋后的習慣,村里一方面提高回收價格,使其高于市場回收站,另一方面推行“村整潔、戶干凈、人精神”的積分管理制度,通過季度評比和禮品獎勵,激勵村民自覺參與環境衛生維護。
“變化看得見,大家才相信。”羅海峰說。如今走進羅家店村,門前再無污水異味,垃圾變廢為寶,庭院整潔有序。通過實實在在的變化,這個曾經普通的村莊已成為周邊村鎮爭相學習的“樣板”,印證了統放結合的治理智慧在鄉土實踐中的強大生命力。
鄉村真正的美,在于其不可復制的獨特性。在“一張藍圖”之下,寶雞依據不同村莊的地形地貌、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沒有“千村一面”的復制,而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分類打造秦嶺山脈、渭河兩岸、北部山區3條彰顯寶雞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帶,任其“各美其美”地綻放。
于是,我們看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生動畫面。在太白縣黃柏塬鎮,村民們依托秦嶺腹地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發展起林下種植和森林康養;在渭河岸邊的眉縣齊鎮,聚焦獼猴桃主導產業種植、存儲、銷售“三條線”精準發力,盤活閑置資產,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村民“鏈”起了一條綠色致富路;在北山的隴縣天成鎮,蘋果園里念著“樹下種苜蓿、苜蓿喂豬、豬糞還田”的循環生態經。
當一個個村莊煥發出獨特光彩后,寶雞的思考更進一步:推動區域協同,讓村莊從“各美其美”走向“美美與共”。

工人在金臺區金河鎮紫原村豆制品加工廠工作(資料圖)
最動人的變化發生在鄰里之間。金臺區金河鎮永利村和紫原村,過去都是單純種小麥,如今卻在西府老街的引流下,聯手打造了一條“鄉村休閑游路線”。紫原村黨支部書記楊斌笑著說:“現在客人看完油菜花,順手會在農家買些豆制品;游客摘完黃桃,還可以去采摘蔬菜。串門式生意,讓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
這種協同超越了村莊,擴展到鎮街之間。鳳翔區、千陽縣、鳳縣、隴縣等多個蘋果產業縣區,合力建起一個區域性的蘋果產業聯盟,為果業生產、加工、營銷、植保、農資服務等主體搭建起相互學習、交流溝通、集聚智慧、做強瑞果、實現共贏的平臺,讓蘋果賣得更遠、效益更高。
寶雞的鄉村,沒有驚天動地的“大動作”,卻處處可見潤物無聲的“小改變”。這里是讓村民在老戲臺上唱新戲,讓山川河湖各展其美,讓左鄰右舍并肩前行……從秦嶺深處到渭河之畔,所到之處的村莊正以一種靜默而堅定的力量書寫著有根、有魂、有溫暖的未來。

金臺區金河鎮永利村的葡萄豐收(資料圖)
產業振興的“守”與“創”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倉廩殷實始終是西府大地人們不變的期盼。近年來,我市錨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目標,一手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一手下活產業結構調整“先手棋”,讓農業現代化的脈動在田壟間持續躍動,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伴著四時流轉徐徐鋪展。

陳倉區慕儀鎮齊西村的萬畝農田(資料圖)
農歷九月的關中平原,麥苗初露新綠。在陳倉區慕儀鎮齊西村的萬畝農田里,農民齊昆站在田埂上,不再像祖輩那樣俯身細察苗情。他手持手機,屏幕上無人機航拍畫面清晰顯示著麥苗長勢,土壤墑情傳感器的數據在一旁實時跳動。
“過去種地看天,如今看數據。”齊昆說,他是村里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管理著上萬畝土地。幾年前,他還和大多數農戶一樣,守著十幾畝地,種著“保命糧”、掙著“辛苦錢”。轉機來自土地流轉與土地托管政策——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為農戶提供從種到收的“一條龍”服務,統一農資采購、機械作業與病蟲害防治。
“以前自己種,一畝地成本高、產量還上不去。現在托管出去,畝產高了5%不說,我在村上務工,一年還能掙3000多元的務工費。”村民齊衛孝算著這筆明白賬。這種規模化經營,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通過標準化生產提升了糧食的品質和產量,這是對糧食安全最堅實的“守護”。
數據顯示,去年,寶雞市糧食播種面積達457.60萬畝,總產量達149.11萬噸,同比增長1.2%,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托底作用。
與此同時,科技賦能讓特色農業煥發新生。在隴縣關山草原生態奶源基地,奶牛住進恒溫牛舍,佩戴智能項圈,進食、運動、產奶數據實時上傳至云端,用于精準優化飼養方案。通過引入物聯網與大數據的應用,寶雞的蘋果、獼猴桃、乳業等主導產業正告別“靠天吃飯”,走向“知天而作”,在守住傳統優勢的同時,實現了質量與效益的雙重躍升。
然而,僅有“守”的穩固,尚不足以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寶雞的突破在于“創”,關鍵在于推動產業融合,讓農業跳出單一生產功能,與旅游、電商、文化等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

網絡直播售賣眉縣獼猴桃
在眉縣,獼猴桃是名副其實的“黃金產業”。如何讓“黃金”賣出高價?“80后”青年宋哲給出了答案。曾在外地從事銷售工作的宋哲,于2015年選擇返鄉,投身獼猴桃產業。“老一輩種出的果子品質好,但銷售渠道單一,價格常被中間商把控。”宋哲決心改變這一現狀。
在宋哲的眉縣草木光陰生態家庭農場,鏡頭正對著棚架間的累累果實。面對屏幕,宋哲熱情地介紹著獼猴桃的品種、口感與種植環境:“大家看,我們的果子‘喝’的是秦嶺山泉水,采用物理防蟲、有機種植……”一場直播下來,訂單量遠超傳統銷售模式。
“如今果農不僅線上銷售鮮果,還開發出果干、果汁等產品,甚至推出‘獼猴桃采摘研學游’,吸引城市居民體驗農事、了解文化,臨走時帶走大包小包的農產品。”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必須將一二三產業像擰繩般緊密結合,效益才能顯現。
在寶雞,像宋哲這樣的“新農人”不在少數,他們正成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岐山縣故郡鎮的楊歡歡懷著對現代農業的熱愛返鄉創業,成立極飛植保現代農業合作社,組建飛防服務團隊,累計為小麥、玉米等作物提供飛防服務65萬余畝;
扶風縣的張斌在城關街道八岔村建成豆花泡饃標準化生產基地,創新研發預包裝產品,通過電商與餐飲連鎖模式,將西府美食推向全國;
隴縣的李博組織成立“山羊衛士”技術服務隊,每年技術指導奶山羊養殖戶100余戶;
……
目前,寶雞市已培育高素質農民(職業農民)超過3.5萬人,累計吸引4.2萬名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這些“新鄉賢”正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少數”。
寶雞的實踐表明,“守”是根基,“創”是出路。這需要通過現代治理方式,在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之間找到平衡,既守住國家戰略底線,也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獲益,才能破解發展難題,在堅實的根基上迎來充滿希望的未來。
治理有效的“法”與“情”
善治,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在寶雞鄉村轉型實踐中,善治就是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以自治激發內生動力,以法治推進現代治理,以德治滌蕩文明鄉風,鄉村才能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清晨,在隴縣東風鎮下涼泉村,66歲的村民盧勝利拿著鐮刀,一邊哼著小曲一邊清理村道旁的雜草。這一尋常場景,是村里推行積分制后,村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生動寫照。2022年,村里出臺《積分制管理辦法》,將愛國守法、環境衛生、集體勞動等10項內容納入考核。首個季度評議結果一公布,差距立顯:得分高的家庭上紅榜后笑逐顏開,得分低的在臺下坐立不安。更讓大家心動的是,積分直接和村集體經濟分紅掛鉤。
“在村集體項目干活有工錢,年終家庭總積分還跟集體經濟分紅掛鉤。總分合格,能享受50元養老保險補貼和30元醫保補貼;96分以上,額外獎勵500元;低于60分的家庭將被納入黑榜名單。”盧勝利樂呵呵地說,“更重要的是,要是總不參加活動,年底積分低了,臉上掛不住啊!”
“以前是干部干、群眾看,現在不一樣了。”村民葛建軍感慨地說,“群眾才是鄉村振興的主角。”
隨著村民積極性提高,村集體經濟也水漲船高。面粉加工廠的訂單越來越多,幫扶消費館的土特產供不應求,魚塘里的魚活蹦亂跳……到2024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3萬元,群眾分紅78萬元。現在,村民有了幸福感,干部有了成就感,雙方都有了獲得感。
與此同時,寶雞也深諳鄉土社會的運行邏輯,“德法相伴”成為當地創新開展活動的關鍵詞。一方面持續“送法下鄉”,邀請法務志愿者到基層鄉村“以案說法”,由淺入深地講述家庭糾紛、財產糾紛、借貸糾紛等身邊案例,引導村民增強法律意識、提升守法素質;另一方面倡導“家風潤萬家”,通過議家風、立家訓、傳家禮、評家庭,營造良好的鄉村德治環境。
在扶風縣絳帳鎮羅家村,只要提起羅寬明,村民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69歲的羅寬明是村調委會主任,從事調解工作20余年。羅家村黨支部書記羅文科說:“‘老羅說事’由鄉賢能人、道德模范、退休職工和老黨員組成,他們用情、用理、用法化解矛盾糾紛,還定期開展文明宣講。”如今,這一平臺已成為羅家村傳播新思想、激發參與熱情、培育文明風尚、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載體。
鄉村善治必然要求基層善政。對很多村民來說,“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不斷彌合治理體系的斷裂地帶,首先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黨的領導放在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的首位。
“四美”紅旗村的創建,便是這種引領作用的生動體現。村黨支部和黨員帶頭吃透政策,再通過“院壩會”“田間課堂”等形式,用鄉音講解政策,通過群眾事群眾議、群眾事群眾辦的方式,共同商議確定結果,有效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

太白縣王家堎鎮林麝養殖產業園
“今年我們先后召開院壩說事會8次,修訂完善了林麝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整治方案,商定了灰瓦白墻綠籬笆的民居改造風格。從實施效果上看,大家都很認可。這得益于我們努力創建‘四美’紅旗村。”太白縣王家堎鎮中明村黨支部書記王海燕自信地說。
事實上,只有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創新,才能真正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這些卓有成效的鄉村治理實踐正在給村民帶來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只有自治、法治與德治有機結合,鄉村才能真正走上善治之路。以“治理有效”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持續提供堅實支撐,廣袤鄉村必然煥發勃勃生機、保持和諧有序。
未來鄉村的“形”與“魂”
當村莊披上整潔的新裝,“千萬工程”的答卷才剛剛開始。環境改善是鄉村振興的“形”,而如何培育可持續發展的“魂”,才是決定鄉村能否真正重獲新生的關鍵。
鳳縣平木鎮一名返鄉青年的話,直白且深刻地道出了鄉村的獨特魅力。他說:“這里吸引我的,是清晨的鳥鳴、傍晚的炊煙,是推開家門就能聞到的泥土氣息。”鄉村,不只是供人居住的物理空間,更是一種與自然緊密相連、充滿生活氣息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有著城市無法比擬的寧靜與質樸,是鄉村區別于城市的核心特質,也是吸引人們回歸鄉村的內在動力。

千陽縣羅家店村環境整潔
寶雞的鄉村,正積極重新審視和挖掘自身價值。鳳翔農家院里傳承千年的泥塑技藝,不只是簡單的產業項目,更是活著的文化;秦嶺山居的慢生活,并非簡單的休閑方式,而是對精神世界的深度滋養;千陽鄉村的鄰里互助,不只是鄉村治理的一種手段,更是鄉村溫情的體現……這些獨特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生活價值,正成為鄉村的獨特魅力所在。
然而,通往前方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挑戰與困難。如何確保首批示范村的財政獎補資金精準使用、發揮最大效益,以及后續的運營維護如何保障,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資金是鄉村發展的血液,若不能合理使用,就難以支撐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面對鄉村“老齡化”“空心化”的現實,如何吸引年輕人回歸鄉村,并讓他們愿意扎根,也是關鍵難題。年輕人是鄉村發展的希望和活力源泉,沒有年輕人的參與,鄉村的發展就缺乏后勁。
“答案在于找到活力與秩序的平衡點。”一位業內人士補充道,在資金使用方面,財政資金要用在刀刃上,更要培育村莊自身的“造血”能力,讓鄉村具備自我發展的動力,可以將部分資金設立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支持村莊發展特色產業;或者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運營良好的項目給予持續支持,激勵更多的項目朝著良性方向發展。例如岐山縣鳳鳴鎮八角廟村,依托天緣食品有限公司,以醋為特色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村民在家就能參與生產,實現增收致富,同時通過標準化生產提升了產品價值,形成了資金的良性循環,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在人才引育上,年輕人回來,要的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和實現價值的平臺。因此,可以探索實施“鄉村運營官”培養計劃,通過專業培訓和政策支持,為他們創造發展的機會,讓更多年輕人在鄉村能夠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既能夠安身立命,又能夠實現人生理想。
在治理創新上,既要傳承鄰里相助的鄉土智慧,也要引入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業內人士建議,推廣數字化+網格化的治理模式,利用數字技術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精準管理,通過網格化管理將鄉村劃分為若干個小的單元,明確責任主體,提高治理的精細化程度。比如眉縣首善街道東四新村推動村級便民服務數字化、便利化、智能化,托幼、教育、養老設施完善,群眾安居樂業。
站在新的起點回望,寶雞“千萬工程”的實踐給予我們啟示: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資金投入或設施建設,而是一場涉及資金使用、人才引育、治理創新的系統工程。唯有在這些方面找到平衡點,才能讓鄉村真正煥發持久的生機與活力。
展望未來,一幅更具溫度的鄉村圖景正在徐徐展開——那里的美,不僅體現在白墻黛瓦的外觀上,更體現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中;那里的富,不僅表現為物質收入的增加,更體現在精神生活的充實和滿足;那里的好,不只是環境的整潔有序,更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溫情相待。
這條鄉村振興之路,寶雞正以堅定的步伐穩步前行。在這片承載著周風秦韻的土地上,每一個被點亮的村莊,都在訴說著同一個故事:鄉村振興,最終是讓每個生活于此的人,都能享受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寶雞融媒 米靜)
照片由謝克強提供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