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遠古時代的《擊壤歌》展現了先民們自給自足的快樂。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生產工具也逐漸由簡陋發展到精致。
商周時期,各類青銅工具層出不窮,反映著古人高超的技藝和智慧。在“青銅器之鄉”寶雞,青銅工具的出土尤為豐富,其中青銅刀削的數量獨占鰲頭——僅周原遺址就出土219件青銅工具,青銅刀削占比超四成,足見其在古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地位。
近日,筆者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循著青銅文明的印記,探尋幾件獨特的青銅削,從中窺探古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智慧。

游客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
環首銅削載匠心
生產工具是古代青銅器的一個重要門類,起源早而且流傳久遠。在《逸周書》、《古史考》等文獻中,就記載有燧人氏、神農氏和黃帝用銅鑄造刀、斧、斤等刃器工具的傳說。

環首銅削
據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青銅削形制隨歷史演進略有不同:商代多為長刀直背、凸刃翹尖;西周平刃直背、柄端帶環且脊背厚實;春秋戰國以凹刃為主,背有肩、柄帶環;漢代則以直刃銅削居多。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廳中,兩件出土于渭濱區高家鎮甘峪村的環首銅削靜靜陳列,柄端的環首如同點睛之筆,讓古樸器物多了幾分靈動。其整體設計完美兼顧實用性與美觀性:器身弧度貼合手掌發力角度,環首尺寸適配古人握持習慣。
青銅削作為生產生活“多面手”,它的使用大致有三大場景:一是文書處理,彼時,竹簡、木牘為主要書寫載體,青銅削可精準削裁簡片、修正筆誤,堪稱古代的“文具刀”,且常與礪石隨身攜帶,以保持鋒利;二是手工制作,無論是加工木器、雕琢玉器,還是裁剪皮革、修整織物,都能憑借鋒利刃口完成精細切削;三是日常勞作,在農具修繕、食物處理等場景中,其因良好的便攜性與實用性廣泛使用。
回溯春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已日趨成熟,環首銅削作為先民不可或缺的生產生活工具,普及程度極高。它的廣泛使用,不僅見證了春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水平,更反映了先民對高效生產工具的需求,是當時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直接佐證。如今,這兩件環首銅削成為研究春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與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實物資料。
“很難想象,春秋時期的先民就能做出這么實用的工具。”來自西安的游客呂馨瑤參觀后感慨道,“以前覺得古代工具很簡陋粗糙,沒想到這兩件銅削如此精致,古人的智慧太令人佩服了!”
勺形首銅削藏巧思
移步展區另一角,一件出土于渭濱區原建光機器廠的西周勺形首銅削格外引人注目。器身線條流暢,富有美感,柄端為勺形,有別于常見青銅削的造型范式,這種獨特的設計盡顯古代工匠的巧思。

勺形首銅削
“這件勺形首銅削是基建施工時被發現的,經考證為西周中期的實用器物。”工作人員介紹,西周時期,青銅冶煉技術已形成成熟體系,這件勺形首銅削反映了技術與需求的完美契合。
歷史上,有“孔子筆削魯史而成《春秋》”的典故,孔子對《魯春秋》做了刪改,使其成為后世傳頌的《春秋經》,更讓“筆削”成為修訂完善作品的代名詞。古時官吏、學子常隨身攜帶削刀與筆,隨時修改謬誤,“刀筆并用”的習慣讓歷代文職官吏有了“刀筆吏”的稱謂。唐代張祜《從軍行》中“白首漢廷刀筆吏,丈夫功業本相依”便源于此,后世贊頌他人文章精妙,也常以“刀筆精通”相稱。從這個角度可以說,青銅削是中國最早的文具之一,也可以說古人用的“橡皮”原來是把刀。
“看到這件勺形首銅削,瞬間想起了家里的美工刀。”來自西安一家制造企業的參觀者張逸飛駐足良久,深有感觸地說,“三千多年前,先民靠青銅實現精細切削,如今我們有了激光、超聲波等先進技術,但核心的‘精準切割’需求從未改變。這種跨越時空的技術傳承,讓我更懂得科技創新的本質是對匠心的延續。”
春秋銅削傳文脈
在展廳的另一側,還有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削,造型雖然簡潔,但不失古樸莊重。它器身狹長,柄部為圓形,刃口歷經千年風霜仍不失鋒利。

春秋銅削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件青銅削的鑄造工藝符合春秋時期青銅工具的典型特征,器形規整、刃部留有使用痕跡,具有較高的歷史與文物價值。
春秋中晚期以后,受到鐵器廣泛使用的影響,青銅削在保留刮削竹簡、修改文字的功能外,逐漸失去了其他功能。用青銅削刮削竹簡、修改文字的做法延續到了秦漢,而青銅削也成為文官的標配。
此外,還有1979年扶風縣法門鎮馬家村出土的西周中期錯紅銅削,其通長32厘米、刃寬3.8厘米,重0.25千克。此削形體大、紋飾精美,是西周青銅削中的上品。這些寶雞出土的青銅削,如同跨越千年的“時光信使”,訴說著中華先民的創新智慧與工匠精神。(寶雞融媒 毛麗娜)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