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軍簡介
寶雞市中醫醫院返聘專家、寶雞市名中醫、中醫骨傷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寶雞市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全國第七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中華醫學會陜西骨科學分會會員、陜西省關節外科分會委員、省運動醫療分會常委、寶雞市關節外科分會副主委。

在寶雞市中醫醫院,提起骨關節科主任李軍,患者們總會豎起大拇指,稱贊他是“骨骼的修復師”;同事們則敬佩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是科室發展的“領航人”。李軍出生于1962年,從1986年走出陜西中醫學院大門,到如今成為全國第七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他用近40年的堅守,在骨科醫學領域不斷探索,用仁心仁術為無數患者驅散病痛陰霾,讓他們重新站起來,走向健康生活。
妙手破危局
“要是沒有李主任,我這條腿恐怕就保不住了!”每當說起自己的經歷,40多歲的農民患者老王都難掩感激之情,眼眶里不由得泛起淚光。那是2005年的秋天,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將老王撞入絕望深淵——他的左腿膝關節脛骨上端重度粉碎性骨折,骨頭碎片如同散落的拼圖,輾轉多家醫院,醫生都搖頭嘆息:“骨頭碎得太厲害,沒法恢復原狀,只能截肢保命。”就在老王準備接受截肢命運時,同村人告訴他“寶雞市中醫醫院的李軍主任治骨病有一手”,他抱著最后一絲希望,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了李軍。

李軍(中)為病人看診
了解到老王的情況后,李軍立即召集科室骨干醫生展開會診。經過反復研討,李軍決定對患者脛骨內、外、后三側分別固定四塊鋼板,像搭建支架一樣,把碎裂的骨頭一塊塊拼回去,恢復脛骨平臺的解剖結構。經過近5個小時的奮戰,手術成功了!出院那天,老王和家人激動得熱淚盈眶,他緊緊握住李軍的手:“李主任,您不僅保住了我的腿,還讓我能繼續下地干活,太謝謝您了!”
這樣驚心動魄的救治,在李軍的從醫經歷中還有很多。2016年國慶假期的一個深夜,李軍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準備休息時,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李主任,不好了!有個車禍患者多發骨折合并休克,現在血壓特別低,情況特別危急!”電話那頭,急診科醫生的聲音帶著焦急。“我馬上到醫院,你們先做好搶救準備,另外通知科室所有能趕來的同事,讓他們立刻到手術室集合!”掛掉電話,李軍抓起車鑰匙就往醫院趕。
抵達醫院后,他直奔急診科,此時患者已經陷入昏迷,面色蒼白,心電監護儀上的血壓數值不斷下降。“快!立刻送手術室,準備手術!”李軍當機立斷,指揮醫護人員將患者推往手術室。
手術室內,科室同事已經全部就位。李軍站在手術臺旁,冷靜地分配任務。手術持續了整整8個小時,從深夜一直到第二天清晨,患者的生命體征也逐漸平穩。“當時真的很后怕,要是判斷稍有遲疑,或者救治不及時,患者可能就沒了。”回憶起那次搶救,李軍仍心有余悸,但他更加堅定了“醫者必須勇于擔當”的信念——在生死關頭,醫生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動作,都關乎患者的生命安危,容不得半點馬虎。
關節是人體骨骼的“連接器”,更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樞紐”。關節健康直接決定著人的行動能力與生活質量,一旦關節受損或病變,不僅會引發疼痛,更可能導致患者行動受限,甚至喪失自理能力,讓生活陷入困境。2004年,寶雞市中醫醫院成立了全市最早的關節科。作為骨關節科學科帶頭人,李軍始終以守護患者關節健康為己任,帶領團隊深耕中西醫結合診療,從早期骨性關節炎的精準干預,到復雜關節骨折的微創修復,再到人工關節置換與翻修手術的突破,用精湛醫術為無數關節病患者恢復行動能力,讓他們重拾站立行走的希望,用數十年堅守踐行著“讓百姓擁有健康關節、安享品質生活”的承諾。
古方融新技
李軍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的醫療條件有限,那時要做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他得從西安買回“固定型”人工股骨頭,再用髓腔銼耗時數小時將其粗糙的表面打磨光滑,確保貼合患者髓腔。1997年,李軍前往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進修,這次進修讓他大開眼界:這里有不同型號的髓腔器械,能根據患者的骨髓腔大小精準匹配;還有“雙頭活動型”人工關節,能模擬人體關節的活動軌跡,不僅手術操作更便捷,還能大大延長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看到這些先進技術時,我心里特別激動,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些技術學回去。”進修期間,李軍每天泡在手術室和病房,跟著專家學習手術技巧,記錄疑難病例的診療方案,回到宿舍后還會熬夜整理筆記,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學習細節。

李軍(左一)為病人做手術
學成歸來后,李軍將先進技術運用到臨床實踐中,不斷提升手術水平。在股骨頭壞死治療上,他創新“中西醫結合”思路:早期手術髓心減壓,為股骨頭“減負”,搭配改良中藥“茸脂膠囊”調理。“股骨頭壞死的關鍵問題在于血運不暢,就像莊稼缺水,骨頭得不到足夠的血液滋養,就會慢慢壞死。”李軍解釋,“茸脂膠囊”源于傳統方劑“白馬接骨丹”,加入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藥材,改善股骨頭血運。臨床數據顯示,服用該藥的患者股骨頭成活率達80%,為中西醫結合治骨病提供有力依據。
談及為何篤定走上從醫路,李軍先是沉默片刻,接著眼里泛起回憶的波瀾:“我小時候母親患肺結核,四處求醫卻總被病痛纏磨,看著她難受的樣子,我就在心里發誓,將來一定要當醫生,不讓更多人像母親這樣受苦。”這個孩童時許下的心愿,成了他從醫的初心。而兩年蘇丹援助經歷,更讓這份初心淬煉成對職業的格外珍視——在醫療資源匱乏的異國,見過太多因延誤治療而致殘的患者,他愈發明白:自己堅守的不僅是診室與手術臺的方寸之地,更是守護國人關節健康、讓病痛止于萌芽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
1999年,李軍懷揣“醫者無國界”的信念,加入中國援外醫療隊赴蘇丹工作。出發前,他苦練英語、阿拉伯語,只為更好服務當地患者。
在蘇丹援建醫院,貧困導致的延誤治療總是讓他分外心疼。李軍給記者分享了這樣一個病例:當地一名20多歲青年因股骨干骨折前來就診,他診斷后建議立刻住院手術,誰知,這名青年說回去拿錢,然后就消失不見了。直到半年后,這名青年再次出現,骨折已畸形愈合,青年紅著眼眶說:“沒錢治病,只能先打工。”李軍立即制定方案,先打斷畸形愈合的骨頭再復位固定,手術難度倍增。最終手術成功,青年能重新走路時,反復說著:“謝謝中國醫生。”這讓李軍心里滿是觸動,在異國的土地上,他救治的是患者的傷痛,傳遞的卻是中國醫者的溫度。
傳藝更傳德
“李老師對待患者,總是充滿耐心與關愛。”李軍的國家級師承學生、現為寶雞市中醫醫院關節中心三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的侯凱說,曾有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侏儒癥合并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前來置換人工關節,因為患者骨骼特殊,手術難度極大。李軍帶領團隊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反復修改手術方案,并在術前多次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幫助他們緩解焦慮。侯凱清晰記得,那臺手術持續了7個小時。三個月后,這名患者已經能獨立行走、上下樓梯。
在侯凱眼中,李軍是嚴師,更是榜樣。有一次,一名患者家屬為了讓李軍在手術中“多上心”,悄悄將一個紅包塞到他手里。李軍推辭不過,便先收下紅包,轉身就把侯凱叫到辦公室:“小侯,你把這個紅包送到收費處,交到這位患者的住院費里,記得把繳費憑證給家屬送過去。”當家屬拿到繳費憑證,得知紅包已經充入住院費時,感動得眼眶發紅。侯凱解釋,李主任常告訴他們:“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不能拿患者一分錢,只有心懷坦蕩,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
在對年輕醫生的傳幫帶上,李軍可謂傾囊相授,既嚴格要求,又悉心指導。李軍借鑒自己當年跟隨老主任王廣杰學習的經歷,在大查房時經常隨機提問科室年輕醫生:“小王,這個患者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已經到了晚期,除了人工關節置換,還有沒有其他治療方案?”“小李,你說說脛骨平臺骨折的分型有哪些,每種分型的治療原則是什么?”剛開始,年輕醫生們都很緊張,怕答不上來在患者面前丟臉,但久而久之,大家都明白,李主任的提問是為了讓他們鞏固知識,更好地應對臨床問題。也正是這樣的嚴要求,才讓他的學生在工作中更加從容,進步更快。
李軍常告誡科室里的年輕醫生,醫生這個職業不僅需要終身學習,更要做到時時謹言慎行;既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把學校學到的基礎理論轉化為精準判斷的能力,更要對患者診療的全過程保持高度關注,從術前評估到術后護理,每一個細節都要反復提醒、落實到位,唯有如此,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醫者。談到這里,李軍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那次“教訓”:剛畢業時的李軍,曾憑著書本里的知識覺得自己滿腹經綸,穿上白大褂便自帶“專業光環”,不僅在學習上有所松懈,對患者術后護理的提醒也不夠細致。而一次臨床事件的發生,徹底敲醒了他。一名患者術后不久出現鋼板斷裂情況,家屬情緒激動,懷疑是材料質量問題。為了查清真相、彌補自己可能存在的疏漏,李軍自費將鋼板送到國內權威機構進行鑒定,最終鑒定結果顯示材料完全合格,斷裂根源竟是患者術后過早負重。而這,正是他在患者出院指導時沒有反復強調、沒有跟蹤確認的關鍵細節。
正因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他才更加堅定地將謹言慎行、全程關注、事事提醒和終身學習,作為行醫準則傳遞給身邊的年輕醫生,提醒他們:醫者的責任,藏在每一次細致的叮囑里,藏在對患者全過程的牽掛里,更藏在永不停止的學習與反思里。
從醫近40年,李軍始終保持著24小時開機的習慣,無論白天黑夜,只要醫院有需要,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晚上最怕電話響,一般都是搶救病人,但只要電話響了,我就必須去醫院。”有一次,凌晨2點,李軍接到醫院電話:一名患者出現術后大出血,情況危急。他立刻起床趕往醫院,到達病房后,迅速查看患者情況,組織搶救:“快,建立靜脈通路,準備輸血,通知手術室緊急手術!”經過3個多小時的搶救,患者的出血終于止住,生命體征逐漸平穩。當他走出病房時,天已經亮了,雖然疲憊不堪,但看到患者轉危為安,那份疲憊也就轉化成滿滿的成就感。
李軍的愛人也是醫院B超室的工作人員,深知醫生工作的辛苦,始終理解并支持他。“有時候我加班到深夜回家,她都會給我留一碗熱湯,讓我暖暖身子。她也常說,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意味著奉獻。”提起愛人,李軍的臉上露出了溫柔的笑容。
如今,李軍已成為寶雞市名中醫、全國第七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撰寫了10余篇醫學學術論文,參與研究的科研課題有2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1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李軍本已退休,但受醫院返聘,花甲之年的他絲毫沒有停下腳步,依然每天忙碌在門診、手術室、病房之間,用行動詮釋著“杏林春暖”。
(寶雞融媒 羅琴)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