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地為牢

在寶雞岐山的沃土上,流傳著“畫地為牢”的古老傳說。這則源自西周的成語,不僅承載著一段禮治、誠信故事,更鮮活詮釋了周人“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治理智慧,成為周禮文化的生動注腳。
相傳西周時期,有個名叫武吉的人,以打柴挑擔為生,贍養(yǎng)家中七十歲老母。他的擔子很重,甚至能在石板上壓出窩來。一日,他擔柴前往西岐城售賣,在城門躲避馬車時,不慎翻轉(zhuǎn)扁擔打死他人。周文王親審此案,依律判其以命相抵,卻未設牢獄,僅命人在地上畫圈為牢、立木為吏,讓武吉立于圈中受罰。武吉心懷敬畏,雖無人看守卻堅守誠信,始終未曾逾越圓圈半步。
三日后,大臣散宜生路過此處,見武吉痛哭不止,詢問后方知他擔憂老母無人照料。散宜生感念其孝心,向文王提議暫緩刑罰,讓武吉先回家照料母親。文王秉持“以德治國”理念,體恤孝子拳拳之心,準允其先行歸家,待安置好母親再回來伏法。文王以德教化,武吉誠信守義,這一“法不容情卻體恤人情”的處置,成為周人禮法合治的典型例證。
近年來,“畫地為牢”的典故,在由《封神演義》衍生出的不少電視劇、電影中,都有影視化的展示。
記者在寶雞高新區(qū)天王鎮(zhèn)寨子村采訪時了解到,村里有一通清代的石碑。據(jù)村里老一輩人說,村子在西周時名為集賢村,碑文中“要知此地真景況,碑后先看一擔窩”的字句,印證著西周時期武吉勤勞擔柴的傳說,也讓“畫地為牢”的故事在當?shù)丶矣鲬魰浴?/span>
生活在周禮文化發(fā)祥地,周人早已形成“禮主德、刑輔治”的治理意識。“畫地為牢”既彰顯了“法不阿貴”的準則,又體現(xiàn)了“以德潤心”的溫度,與“虞芮之訟”“文王澤及枯骨”等典故一脈相承,共同構(gòu)筑起周文化仁德、禮讓的核心內(nèi)涵。時至今日,這種文化傳承仍在寶雞大地上生生不息。(寶雞融媒 麻雪)
覆水難收

三千年前,隨著一壺水傾倒在地,姜子牙對妻子馬氏冷冷地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覆水難收”這個最早見于《野客叢書》的成語,在時光流轉(zhuǎn)中,于當代社會依然如警鐘長鳴,警示著世人關于選擇與后果的永恒命題。
商朝末期,姜太公腹有才學且通兵法,但懷才不遇,一直生活窮困。妻子馬氏見他年紀大又沒有成就,于是決然棄他而去。后來,姜太公幫助文王之子武王滅了商紂,立下大功,得到齊地作為封邑。前妻馬氏請求復合,姜太公便取一壺水傾倒在地,要馬氏把水收回壺中,并說:“如果當初你那樣的離開,今日都還能復合,那么倒在地上的水,就一定能再收回壺里!”后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成語“覆水難收”,用來比喻離異的夫妻很難再復合,或既有的事實很難再改變。
在《喻世明言》中,也有類似這樣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朱買臣因家貧,妻子嫌他沒出息而改嫁他人。后來朱買臣做官,前妻又想復合,朱買臣同樣以潑水為喻拒絕了前妻。這一故事進一步強化了“覆水難收”的象征意義,無論是愛情、事業(yè)還是人生選擇,一旦突破臨界點,便如潑水般無法收復。
其實,“潑水”的行為既是對夫妻一方趨利避害的回應,更蘊含著我們對人生選擇的深刻思考,畢竟有些決定一旦作出,便如潑出的水,再也無法挽回。因此,這一成語也提醒我們,在作出重大選擇前,當如姜子牙垂釣般冷靜審慎。當“覆水”已成事實,與其沉溺于無法改變的過去,不如聚焦未來耐心修正。畢竟,人生不是單行道,當一扇門關閉時,懂得轉(zhuǎn)身的人,往往能發(fā)現(xiàn)更燦爛的星空。(寶雞融媒 羅琴)
一竅不通

《呂氏春秋》記載,孔子途經(jīng)殷商故地,聽聞商末重臣比干被商紂王剖胸掏心的故事,嘆息道:“其(紂王)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這便是成語“一竅不通”的源頭。
紂王繼位之初,憑借勇武平定東夷,但權(quán)力的膨脹很快讓他沉溺于奢靡與暴虐。他下令搜刮民財修筑鹿臺,內(nèi)置奇珍異寶;又在沙丘建造酒池肉林,整日飲酒作樂,全然不顧百姓疾苦。朝堂之上,他重用費仲、惡來等阿諛奉承之輩,對微子、箕子等賢臣的勸諫置若罔聞。身為王叔的比干見王朝根基日漸腐朽,冒死入宮勸諫,懇請紂王“罷酒池、遠奸佞、親賢臣”,可紂王卻對這番忠言置若罔聞,反而獰笑著說:“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今日便要驗看一番。”竟命人活生生剖開比干的胸膛。
紂王身為一國之君,放棄先祖體恤黎庶、任用賢能的傳統(tǒng),僅憑一己私欲行事,無視百姓疾苦,不聞忠臣勸諫,動輒以酷刑鎮(zhèn)壓反抗,最終讓王朝陷入眾叛親離的絕境。孔子以紂王的“一竅不通”告訴人們,對真理、正道的無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反省、執(zhí)迷不悟。
反觀周文王,他清楚地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并躬身踐行仁政、贏得人心,以致“三分天下有其二”,為周武王推翻商王朝、建立周政權(quán)奠定了基礎。因此,后人總結(jié)說,文王的“竅”,就在“人心”二字。
時光流轉(zhuǎn),“一竅不通”逐漸剝離孔子對紂王的惋惜意味,演變?yōu)樾稳萑藢κ挛锶粺o知、冥頑不化的成語。及至今日,這個成語在不同使用場景下,表達的意思和色彩不盡相同。如:“他自稱來自紅拳世家,結(jié)果上臺剛比劃兩下,我們就看出他原來對武術一竅不通。”這里使用“一竅不通”,意在揭露真相和諷刺欺騙。又如:“你太抬舉我了,要說搞業(yè)務,我還略知一二,但要搞管理,我真的是一竅不通。”這里使用“一竅不通”,則意在表達能力不及,是一種自謙的說法。(寶雞融媒 祝嘉)
本版插畫 陳亮作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wǎng)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wǎng)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qū)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lián)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