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寶雞,古老的中醫藥文化如同渭水之濱的青銅鼎彝,歷經歲月淬煉而愈發璀璨。“十四五”期間,這座浸潤著岐黃基因的城市,以人才為基、以服務為綱、以文化為魂,在傳承與創新的雙輪驅動下,奏響了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樂章。
杏林育才:構筑金字塔式人才方陣
今年4月,在隴縣中醫醫院,80余名村醫圍坐在“雙師型”教學團隊身旁,目光緊緊追隨專家手中的銀針。“進針角度要呈45度,如同春燕啄泥般輕盈。”市級專家一邊示范,一邊叮囑。這是寶雞市“專家下沉、送教上門”培訓模式的生動場景,從理論授課到門診跟診,全鏈條教學讓基層醫生直呼“解渴”。
在寶雞市中醫醫院名老中醫張衛東的診室里,老專家正在手把手幫帶弟子。“這味藥在不同節氣用量相差三分,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老人的話語里,藏著數十年臨床經驗的沉淀。去年,寶雞市建設“國醫大師”“岐黃學者”“省級名中醫”傳承工作室3個,按照“上級帶下級、一代帶二代”的師承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多層次“師帶徒”跟師學習活動,2024年全市61名名老中醫與145名學術繼承人結成師徒關系,進行為期3年的跟師學習。

“同學們看,這是太白山獨有的‘太白七藥’之一桃兒七。”在陜西中醫藥大學與寶雞共建的實踐教學基地,教授手持標本講解。寶雞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建立的“3+2”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在校園里就能接觸到秦嶺腹地的道地藥材。2024年,寶雞市中醫醫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的“西學中”培訓班上,年輕的西醫大夫們圍在模擬診臺前,反復練習脈診指法。
麟游縣中醫醫院的百草園里,2024年新入職的年輕醫生正在辨認草藥。“這是淫羊藿,葉邊鋸齒如刀;這是黃芪,斷面菊花心明顯。”帶教老師的考核如同一場緊張的“中藥尋寶”。全市每年舉辦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大賽上,選手們比拼的不僅是針灸拔罐的手法,更有辨證施治的思維。2024年“西學中”階段考核中,一名外科醫生用中藥治愈頑固性失眠的案例,成為賽場佳話。去年以來,寶雞市級層面已累計培訓基層實用型人才、能西會中人才1200余人,一支業務精湛、服務優良的中醫藥骨干人才隊伍正在茁壯成長。
服務惠民:織密三級中醫藥醫療服務網絡
走進位于寶雞市中醫醫院東院區門診大廳的寶雞中醫藥文化體驗館,原本晦澀難懂的中醫藥知識通過生動精彩的動畫視頻形式給孩子們帶來了全新的認知與體驗,孩子們圍著智能針灸銅人交互系統,興奮地觸摸上面的穴位按鍵,學習相關的中藥知識。“體驗館免費向廣大市民開放,這里既是一個文化窗口,更是惠民課堂。”醫院負責人介紹。而位于醫院門診大廳草藥房的中藥飲片智能調劑系統更是讓中醫藥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日均調配處方可達2000余劑,從接單到煎藥再到配送,全程可追溯。
在川藏鐵路建設者段建軍的治療現場,隴縣中醫醫院的醫生正運用平衡火罐、督灸等療法。“肺功能從58%提升到82%,老祖宗的療法真神!”段建軍的錦旗背后,是市級醫院與縣級醫院建立的“遠程會診—專家駐點—技術幫扶”三位一體協作機制。2024年,寶雞市中醫醫院選派26名骨干駐點5家縣醫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38項。

岐山縣中醫醫院的治未病中心里,市民李女士正在體驗“節氣養生茶”。“雨水喝茯苓茶,驚蟄喝薄荷茶,比保健品還管用。”醫院打造的“一老一小”服務品牌,讓兒科推拿、老年康復成為金字招牌。在鳳翔區中醫醫院,骨傷科團隊運用傳統小夾板固定術結合現代影像技術,讓骨折患者平均住院時間較傳統治療方式顯著縮短。
金臺區臥龍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館里,張大爺正在接受艾灸治療。“不用掛號排隊,走兩步就到,比去大醫院方便多了。”這里的中醫館不僅提供針灸推拿服務,還定期舉辦“二十四節氣養生講座”。目前,全市已建成標準化中醫館174個,省級示范中醫館28個,標準化中醫閣85個,形成“15分鐘中醫藥服務圈”。
這些中醫館和中醫閣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星星,散落在基層的每一個角落,為群眾提供了針灸、推拿、拔罐等傳統中醫藥服務,同時積極開展中醫藥健康宣教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文化鑄魂:讓千年國粹活起來火起來
位于岐山縣的岐伯紀念館,“醫祖堂”“開卷有益”“岐伯學堂”“百草玄妙”“杏林春暖”5個展廳依序布局,生動呈現了岐伯中醫藥文化的發展歷程。“岐伯紀念館收集野生中草藥標本700余種、民間中醫古籍珍本500余冊。開館以來,已有4.9萬余名中醫藥專家和愛好者前來參觀、體驗。”岐伯紀念館工作人員馮娟說。
在微信公眾號平臺,寶雞市中醫醫院的“二十四節氣養生”系列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百萬。“處暑喝烏梅飲,酸甜又解暑”的教程下,網友紛紛留言“原來中醫這么有趣”。醫院推出的中藥香包、驅蚊香囊等文創產品,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國潮”單品。
麟游縣中醫醫院的百草科普園里,中小學生們正在參加“本草尋寶”活動。“我找到柴胡了!它的根像人參一樣。”一名中學生興奮地舉起了標本。園內開設的“本草講堂”,用中藥貼畫、手工制作等形式解讀中藥奧秘。“我們在百草科普園種植野生中草藥、設立中藥飲品展示區,開設‘本草講堂’,激活了中醫藥文化‘一池春水’。截至目前,已有80余家單位、5000余人次到百草科普園參觀學習。”麟游縣中醫醫院黨支部書記楊美娟說。

如今,寶雞各地的中醫藥文化傳承科普場館、園區已經成為人們了解中醫、認識中醫的新課堂。此外,寶雞市在基層醫療機構建設了一批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展示中醫藥特色、推廣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
在2024年扶風縣舉辦的生物醫藥產業招商引資專題推介會上,現場簽約總投資30.2億元的8個生物醫藥產業化項目和4個戰略合作協議。現代化的中藥飲片生產線與傳統炮制工坊并存,形成扶風縣中醫藥“傳統工藝+智能制造”的獨特景觀。目前,寶雞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2.46萬畝,生物醫藥規上企業25家,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效應初顯,一幅“種藥在山、制藥在廠、康養在景”的產業畫卷正徐徐展開。
當90后護士在百草科普園里輕撫五味子枝葉,當智能藥柜與傳統戥子在同一個藥房里“共處”,當岐伯文化研討會的成果通過5G信號傳向全球,古老的中醫藥正在這座城市里開枝散葉。寶雞的實踐證明,中醫藥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文化長河,只有扎根人民、擁抱時代,才能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陜西老年健康報)

編輯:郭煜嬌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