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蛇灸,又稱督脈灸、鋪灸,是一種在傳統艾灸療法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特色灸法,因其操作時艾絨鋪灸形如長蛇而得名。以下從歷史淵源、操作方法、作用機制、適用病癥、注意事項等多個角度,為你進行全面且細節豐富的介紹:
歷史淵源
長蛇灸起源于古代“灸法”,最早可追溯至《黃帝內經》中關于艾灸的記載,在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及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也有大面積艾炷灸的描述。直至20世紀80年代,浙江中醫學院的吳金榮教授在繼承古代隔物灸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臨床實踐和改良,正式提出“長蛇灸”這一名稱,使其成為一種規范的特色療法 ,并逐漸在全國推廣應用。
操作方法
(一)前期準備
1.施灸部位:以督脈為主,從大椎穴至腰俞穴,覆蓋整個背部督脈及膀胱經第一側線區域。施灸前需清潔皮膚,避免油脂、污垢影響艾絨附著。
2.材料準備:優質陳艾絨,要求細膩易燃、熱力溫和持久;生姜,將其搗成泥狀,制成厚度約0.5—1厘米的姜片或姜泥;純中藥粉末(根據病情可選,如溫陽通絡的藥物)。
(二)具體操作
1.鋪姜或藥粉:在督脈及兩側膀胱經區域均勻鋪上姜泥或撒上中藥粉末,形成寬約5—8厘米、厚約0.5—1厘米的長條狀。
2.堆艾絨:在姜泥或藥粉上,從大椎穴開始向腰俞穴方向,堆起呈長蛇狀的艾絨條,艾絨條底部寬約3—5厘米,頂部寬約2—3厘米,高度約2—3厘米,頭尾略細。
3.點燃:用鑷子夾取點燃的艾條,從艾絨條的頭部、中部、尾部同時點燃,使艾絨從頂部向底部緩慢燃燒。一般每次燃燒1—2壯(一壯指艾絨從點燃到燃盡為一壯),整個過程持續30~60分鐘。
作用機制
1.經絡調節。督脈為“陽脈之?!保偠揭簧碇枤?。長蛇灸通過溫熱刺激督脈及膀胱經,激發經絡之氣,調節全身氣血運行,起到溫通經絡、調和陰陽的作用。
2.藥物滲透。艾絨燃燒產生的熱量可促進姜泥或中藥粉末中的有效成分滲透皮膚,經穴位吸收進入人體,發揮溫陽散寒、祛濕通絡等藥理作用。
3.激發免疫。大量艾絨燃燒產生的熱力和藥力,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適用病癥
1.內科病癥。陽虛體質人群常見的畏寒肢冷、疲倦乏力、免疫力低下等;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屬寒濕痹阻證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緩解期;慢性腹瀉、五更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2.婦科病癥。宮寒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不孕;盆腔炎、子宮肌瘤等屬虛寒證型者。
3.骨科病癥。頸肩腰腿痛,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骨性關節炎等。
4.亞健康調理。長期精神緊張、失眠、疲勞綜合征等亞健康狀態的調理。
注意事項
1.禁忌人群:孕婦、經期女性;體質虛弱、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皮膚過敏、破損或患有皮膚病者;高熱、實證、熱證患者;陰虛火旺體質人群。
2.施灸過程:密切觀察患者反應,若出現灼痛難以忍受,可適當移動艾絨或稍作間隔。注意室內溫度適宜,避免患者著涼。
3.施灸后護理:施灸結束后,待皮膚溫度恢復正常,用溫水擦拭干凈。施灸后2~3小時內避免洗澡、吹風,注意保暖。少數患者施灸后局部皮膚可能出現潮紅、水皰,若水皰較小,可自行吸收;若水皰較大,需及時就醫處理,以防感染。
4.施灸頻率:一般1個月施灸1—2次,3—5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可適當休息3~5天,具體頻率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調整。
長蛇灸是一種具有獨特療效的中醫外治療法,但需由專業中醫師操作,以確保安全有效。在接受治療前,患者應充分了解自身情況,遵循醫囑,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來源:寶雞市婦幼保健院)
免責聲明:本信息僅做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業廣告目的,且不提供診療建議,也不能代表醫院的檢查和治療。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