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財政部等3部門聯合印發《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明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間,居民個人使用貸款經辦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不含信用卡業務)中實際用于消費,且貸款經辦機構可通過貸款發放賬戶等識別借款人相關消費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規定享受貼息政策。在這場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全國性布局中,要讓政策落地,在三秦大地結出碩果,還需將財政杠桿與地域特色精準“嫁接”。
貼息政策直指大宗消費與民生需求。貼息范圍包括單筆5萬元以下消費,以及單筆5萬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文化旅游、家居家裝、電子產品、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消費。對陜西而言,這既是提振消費的契機,又是倒逼產業結構優化的催化劑。以汽車消費為例,陜西作為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新能源汽車產量在全國占比不小。貼息政策若能有效降低貸款門檻,或將激發汽車消費更大潛力,帶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政策落地需警惕區域“溫差”。陜西消費市場呈現關中城市群消費活躍度較高,而陜南、陜北部分縣域消費能力不足、場景匱乏的情況。貼息政策若僅依賴金融機構“撒胡椒面”式投放,很可能達不到理想效果。對此,可探索“財政貼息+地方配套”模式。比如,對陜南生態旅游區可發放文旅消費專項貼息貸款,對陜北農業縣推出農機具更新補貼,更好釋放政策紅利。
在貼息政策執行中,風險管控不容忽視。若監管不到位,很可能衍生套利亂象。需建立監管機制。比如,要求金融機構對5萬元以上大額消費貸款進行場景核驗,或與稅務等部門共享數據以識別異常交易,確保政策執行不跑偏、不縮水。
更深層的挑戰還在于激發消費動能的可持續性。應將短期“刺激”與長期“培育”相結合。把貼息政策的“活水”注入三秦大地,既要澆灌汽車消費的“產業之花”,也需滋養文旅融合的“生態之林”,通過場景創新培育長期消費習慣,為經濟行穩致遠注入不竭動力。(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