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全國各大城市開啟“賽不停”模式,中國網球公開賽、WTT大滿貫、上海賽艇公開賽等賽事接連舉辦,成為激活各地假日經濟的引擎。以北京舉辦的2025WTT中國大滿貫為例,賽事直接收入近1.54億元,門票收入近8800萬元,創下WTT賽事銷售紀錄,同比增長54.3%。
當前,賽事經濟正迎來發展機遇期。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各地以賽事激活發展動能和推動體育產業與經濟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遵循。同時,隨著居民健康意識提升,體育消費需求持續升級,各地落實政策、完善配套,賽事經濟已成為拉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也要看到,賽事同質化、產業鏈整合不足、配套服務待優化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導致“辦賽熱鬧、賽后冷清”,部分場館賽后陷入“閑置困境”。
發展賽事經濟,要筑牢“專業引領+群眾參與”根基。高水平賽事是產業鏈“牽引器”,如國際籃聯男籃亞洲杯預選賽,既吸引全球目光,也帶動賽事策劃、轉播、場館運營等業態發展;群眾基礎是賽事經濟“蓄水池”,從社區籃球賽到城市馬拉松,既培育了體育消費市場,也激發了全民體育熱情。
打造特色IP是賽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各地要立足資源稟賦,走出“千賽一面”的誤區,深化“賽事+文旅”融合,推出“參賽即享景區通票”特色服務;可結合工業、農業特色,舉辦“工業研學+體育競技”“農耕體驗+趣味賽事”活動,讓特色賽事成為城市獨特名片。
政府應當好“服務員”,為賽事經濟保駕護航。要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協同格局,在配套保障上,建立“一賽一策”機制,如馬拉松比賽制定“公共交通接駁專線+臨時停車區”方案,為山地賽配備“醫療救援直升機+山地急救隊”等;在產業融合上,出臺“賽事+”扶持政策,鼓勵賽事主辦方與本土文旅、飲食等企業合作,將“一日比賽”延伸為“多日消費”。
運營商只有做好“創新者”,才能延伸賽事經濟價值鏈條。要以IP思維深挖地域特色,比如將青銅器紋樣融入賽事獎牌設計、將秦腔唱段改編為賽事加油曲等;借助數字技術拓展賽事價值,如通過直播平臺開設“賽事+非遺”直播間,讓觀眾觀看比賽的同時,在線購買富有地域特色產品;加強跨界合作,如馬拉松可與本地車企聯動,推出“賽事專屬定制車貼”,讓賽事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