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陜西寶雞是詩經文化的發源地。為弘揚周文化,持續打響詩經故里品牌,展示《詩經》詩句背后的周文化華彩,探尋詩經文化的當代價值,下面,我們聚焦《詩經》里的勞動之美,品讀《綿》《無羊》《良耜》《芣苢》等詩篇,感受古人在建屋、放牧、耕種、采集等不同勞動中的風采,弘揚古今相承的勞動精神。
采采芣苢[fú yǐ],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詩經·周南·芣苢》
5月7日,寶雞市古詩詞研究者強健為孫子誦讀《芣苢》,并講解這首詩描繪了婦女們結伴穿梭在田間采集芣苢的畫面。“芣苢是啥?”面對孫兒的提問,強健解釋:“芣苢,就是我們常說的車前草。現在,還有人去采集車前草,這項勞動在這塊土地上延續幾千年啦。”

車前草。
強健說:“車前草,在春夏時節生長旺盛,遍布荒野路邊,嫩葉可作食材,全草又能入藥,是先民生活中易得又實用的植物。”《芣苢》這首詩正是先秦時期農人在田野間采摘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生動描繪了當時人們歡快勞作的場景。
在《詩經》眾多詩篇中,與勞動相關的內容比比皆是,《芣苢》無疑是其中的經典之作。它對勞動之美的呈現,不僅在于動作的韻律,更蘊含著濃厚的情感與生活氣息。全詩圍繞采摘動作展開,僅用“采”“有”“掇”“捋”等字描繪采摘過程,又以“袺”“襭”刻畫用衣襟兜裝芣苢的動作,將勞動細節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強健感慨:“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田間勞作十分熟悉,所以更能體會這些文字的精妙。”
強健介紹:“《芣苢》全詩僅有六字交替變動,其余詞句反復重疊。初讀時,這種近乎‘單調’的重復或許讓人覺得平淡,但細細品味,便能領略其中韻味。在反復吟詠間,詩歌形成簡潔明快、回環往復的韻律,雖未直接描寫采摘者的神情,卻讓讀者仿佛看到她們一邊勞作一邊歡歌的情景。”
如今,在寶雞的山野田間,依然能看到人們采集野菜、草藥的身影:太白山間采集草藥的采藥人、太白縣高山草甸上采收山野菜的村民、陳倉區草莓大棚里帶孩子摘草莓的游客、渭濱區八魚鎮櫻桃園里體驗采摘樂趣的市民……這些現代采集場景就像《芣苢》中“掇之”“捋之”的圖景一般,將傳統采集融入現代農文旅融合發展新實踐。(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