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一碗源自寶雞的搟面皮,不僅是餐桌上的家常味,更融入了關中地區的風土人情。那一口酸香,拌著特制的油潑辣子,成為萬千游子牽腸掛肚的念想。
小吃雖小,產業不小。從街頭攤點到現代工廠,從手藝傳承到標準化加工,寶雞搟面皮正形成完整產業鏈,托舉起一個個創業致富的夢想。
如今,這道地方小吃登上了文化舞臺、搭上了旅游快車,更融入了城市品牌。

寶雞搟面皮。
保留傳統工藝、連接青年消費,老味道有了新表達
寶雞搟面皮,以“白、薄、光、軟、筋、香”著稱,涼爽筋道,入口清香,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冷淘面。相傳清康熙年間,岐山人王同江在清宮御膳房專制搟面皮,后將技藝帶回故鄉,帶徒授藝,代代相傳。優質小麥、纖長秦椒與精細工序,造就了寶雞搟面皮的獨特風味。
2013年,寶雞姑娘李英瑞辭去高校教職工作,回家鄉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搟面皮小店。“作為寶雞人,從小就愛這口。即使在廣東工作,也總惦記著家里那碗搟面皮。”她說。
要在搟面皮遍地開花的寶雞脫穎而出,并不容易。創業初期,由于缺乏特色,生意并不好。李英瑞沒有氣餒,從辣椒入手,反復試味,逐漸找回記憶中的味道。
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李英瑞大膽創新,推出過橋面皮、漢堡面皮等吃法,找到傳統小吃與青年消費的連接點,讓老味道有了新表達。如今,她創立的品牌在陜西西安、甘肅蘭州等地開出近20家門店,年營業額超700萬元。
李英瑞不是個例。在陜西,一張面皮經久不衰,靠的正是一代代人對手藝的傳承與創新。
地理標志認證、標準制作流程,助推相關產業發展
幾十公斤的搟面皮搭乘無人機,從寶雞一座現代化食品工廠起飛,僅用8分鐘,便被“空投”至市區門店——陜西雜八得食品有限公司正在讓這碗地方小吃走得更遠。
無人機運輸的背后,是寶雞人對面皮制作工藝、相關科技研發的持續推進。
“我們的搟面皮生產線擁有62項專利,涵蓋從面漿制備、發酵控制到熟化成型的全流程技術。”該公司負責人孫煊說,“我們的智能車間,平均每分鐘生產200多份搟面皮。”
如何既讓產能提升,口感又不會打折?
過去,傳統發酵靠手感和經驗;如今,通過控溫控時發酵專利技術,還原傳統風味的同時,也滿足了大規模生產的需要。
為推動產業發展,寶雞發布《搟面皮品牌建設實施方案》,統一制作工藝流程標準,推動地理標志認證。截至去年底,寶雞搟面皮產值達到58億元,正向百億元產值目標努力。
2020年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核準注冊,寶雞市已成功獲得“寶雞搟面皮”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對外正式發布。通過地理標志認證和品牌建設,寶雞搟面皮不斷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講好地方故事、展示文化魅力,成為城市品牌的“人氣擔當”
從印有秦腔元素的包裝設計,到融合《詩經》意象的文創禮盒,再到沉浸式美食課堂中的手工體驗,寶雞正以“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路徑,讓搟面皮成為展現城市氣質的“文化名片”。
這碗搟面皮,正從街頭巷尾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成為城市品牌的“人氣擔當”。
在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陜菜美食文化展區,寶雞展出的“西府三件套”——搟面皮、臊子肉夾饃、獼猴桃汁,成為展區內熱度最高的展品之一。
這碗搟面皮,也成為講好地方故事、展示文化魅力的一塊“金招牌”。
舞臺上鏗鏘有力的表演正讓人震撼,一份份紅油晶潤的搟面皮恰好被送到觀眾手中……2023年8月,講述三代“面皮人”創業故事的寶雞本土原創話劇《面皮》,在各大劇院開演,2024年還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跌宕的故事情節配以美食,搟面皮鮮明的IP屬性在演出現場再次被強化。
也正是這部聚焦搟面皮的作品,讓寶雞市搟面皮銷售又迎來一波高潮。開演當月,寶雞市搟面皮銷售額增加5000多萬元。
這碗搟面皮,還在逐步開拓海外市場。
當地一批企業積極探索,將搟面皮賣到了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留學生、華人群體推薦的“家鄉味道”。
從標準化配方到品牌打造,從社交平臺推廣到本地化運營,寶雞搟面皮正以現代方式走向全球,展現中國地方美食的獨特魅力。(“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