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詩經》的悠悠長卷中,“農耕”是絢麗篇章。陜西寶雞是《詩經》文化的發源地,從“如茨如梁”的糧倉,到“萬億及秭”的盛況,先民們用質樸的詩句描繪出這片土地上的五谷豐登。數千年前的詠嘆,不僅是對土地和耕作的禮贊,更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讓我們循著《詩經》的韻律,感受那份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農耕之美。
“厭厭其苗,綿綿其麃[biāo]。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
在《詩經·周頌·載芟[shān]》中,這幾句傳唱三千多年的詩句,描繪的是谷物生長整齊茂密、收割時人群熙攘、糧食堆積如山的景象,不僅是先民對農耕文明的贊歌,更勾勒出周原大地“以農立本”的基因。

古人敬天惜物勤勞作。(作者 陳亮)
筆者了解到,陜西省寶雞市岐山周原博物館就有不少西周時期的青銅農具,周原遺址出土的大量甲骨和青銅器中,甲骨文和銘文中多次出現“禾”“麥”“稷”等字樣,與《詩經》里的農耕描寫相互印證。比如甲骨上的“受禾”刻辭,記錄的就是谷物的豐收,而《載芟》等詩篇,也是當時周王祭祀社稷的樂歌。
在岐山縣鳳鳴鎮的田間地頭,至今仍保留著“觀禾”的民俗。寶雞市詩人、文化學者武岐省說,村里的老人會帶著孩童來到田間地頭講古:“你看地里的莊稼、蔬菜、水果,就像《詩經》里說的‘綿綿其麃’,這是勤勞給咱的回報。”這種對農作物的敬重,早已融入當地農耕文化的血脈。西府民間流傳的“打谷調”山歌,旋律中仍能聽出《詩經》四言詩的節奏,歌詞里“麥垛堆成山,谷囤壓彎梁”的唱詞,恰似對“有實其積,萬億及秭”的現代詮釋。
“《詩經》中的農耕之美,不僅是產量的豐饒,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武岐省說,“西周時期的‘籍田禮’,天子親耕以示重農,這種傳統在《詩經》中多有記載。”
如今,正值龍口奪食時節,從西周青銅農具到現代農業的科技賦能,《載芟》的遺韻,閃爍著先民“敬天惜物”的農耕智慧。(“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