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經》的悠悠長卷中,“農耕”是絢麗篇章。陜西寶雞是《詩經》文化的發源地,從“如茨如梁”的糧倉,到“萬億及秭”的盛況,先民們用質樸的詩句描繪出這片土地上的五谷豐登。數千年前的詠嘆,不僅是對土地和耕作的禮贊,更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讓我們循著《詩經》的韻律,感受那份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農耕之美。 “曾孫之稼,如茨[cí]如梁。曾孫之庾,如坻[chí]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詩經·小雅·甫田》是一首記述周人辛勤耕作、企盼豐收的樂歌。重農,反映在周人的詩作里,也鐫刻在周人的骨子里。 古人顆粒歸倉廣積糧。(作者 陳亮) 芒種時節,是農人們最辛苦而又最欣慰的日子。千百年來,概莫能外。早在三千多年前,周人就是在寶雞周原的沃土上播種、耕耘、收獲,依靠農業逐漸站穩腳跟,最終走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 《甫田》一詩描寫了田地的廣闊、莊稼的茂盛、糧食的豐收、農夫的勞動等情景,特別是周王親自來到田間巡視,看到此情此景,一改往日的威嚴,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喜悅。詩中“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形象地描繪出周王土地上的糧食堆得像房子、小山一樣高還堆不下,需要更多的倉庫來貯存。 這些天,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齊西村新農人齊葉葉、齊昆姐弟,正忙著搶收本村及周邊村子農田里的麥子。齊葉葉說,從5月26日起,村上就陸續開始夏收了,相比往年提前了三四天,將持續到6月10日左右。就在姐弟倆小時候,村上還是靠人工收割,而現在,他們新購置的收割機,每天能收割300多畝。 盡管生產效率提高了,但農人對糧食的重視和珍惜一直未變——《甫田》里,周人豐年儲備糧食,以供歉年所用;齊葉葉、齊昆姐弟倆的合作社里,轟鳴的機械用新的方式闡釋著“顆粒歸倉”的古老愿景。(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