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詩經》的悠悠長卷中,“農耕”是絢麗篇章。陜西寶雞是《詩經》文化的發源地,從“如茨如梁”的糧倉,到“萬億及秭”的盛況,先民們用質樸的詩句描繪出這片土地上的五谷豐登。數千年前的詠嘆,不僅是對土地和耕作的禮贊,更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讓我們循著《詩經》的韻律,感受那份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農耕之美。
“豐年多黍多稌[tú],亦有高廩。萬億及秭[zǐ],為酒為醴,烝畀[zhēng bì]祖妣?!?/span>
在《詩經·周頌·豐年》中,短短二十余字,將三千多年前周人的精神世界與農耕智慧,完整地呈現在后人面前。

古人大忙之后敬祖先。(作者 陳亮)
詩歌以“多黍多稌”點明主題,“黍”指黃米,“稌”即稻米,兩種谷物的并列,既展現了作物種類的豐富,更暗含著古人對糧食多樣性的重視。“亦有高廩”四字如神來之筆,用高大糧倉的意象具象化豐收成果。這里的“廩”并非普通谷倉,而是經過夯土加固的大型倉儲建筑,其規模與堅固程度,恰恰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的高度繁榮。
《豐年》一詩中“萬億及秭”的表述極具震撼力。寶雞市岐山縣一所中學的語文教師徐長勝解釋:“在周代計數體系中,十萬為億,十億為秭,如此夸張的數量詞堆疊,既非寫實,也不是虛言。它本質上是先民對土地最熾熱的情感表達——當谷物堆積如山時,語言的精確性會讓位于情緒的抒發,唯有極盡夸張,方能匹配內心的狂喜。這種表達方式與李白在唐詩中‘白發三千丈’的浪漫異曲同工,展現出中國詩歌最本真的抒情特質?!?/span>
“詩歌后半段筆鋒一轉,從耕種轉到祭祀?!毙扉L勝說,“為酒為醴”描繪出谷物轉化為美酒的過程,醴和酒,是西周時期兩種不同的酒,體現出當時釀酒工藝的成熟。“烝畀祖妣”則揭示了祭祀的目的——將豐收成果敬獻給祖先和自然。這種“取之自然,還之天地”的觀念,構成了中國農耕文明的價值體系。
我們重讀《豐年》,觸摸到的是一個民族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