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周人在周原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還制禮作樂,并留下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民為邦本等精神財富,閃爍著周人智慧中的民本之光。

成語故事·周:敬天保民。(作者 陳亮)
6月17日,陜西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鄭鼎文對記者說:“敬天保民是周人精神理念中的重要內容,大意是尊重自然規律,秉承上天的意志行事,同時施行德政保養百姓。”“敬天保民”一詞源于《尚書》。鄭鼎文說,周人對上天和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并通過舉行祭天活動,祈求社稷安穩、五谷豐登等。
《詩經》多首詩作反映周人敬天理念。在前不久舉辦的“書香陳倉 文明寶雞 我領讀”第六季“風起周原·誦響中國”全民誦讀活動中,《詩經》名篇《敬之》被寶雞市詩經文化愛好者誦讀:“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詩句大意是:要警惕啊,上天明察不可欺,贏得天命實在不易,不要說上天很高遠,上下行事很迅疾,天天觀察我和你……生動展現了敬天意識。
鄭鼎文談到,“保民”就是施行德政,善待保護人民,強調民心的重要性。在《尚書》中明確提出“保民”,周公告誡康叔:“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yì]民……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這幾句話大意是:你要遍求殷代圣明先王用來保護安養百姓的方法,你要探求古時圣明帝王安養保護百姓的遺訓。
“敬天”與“保民”之間有什么關系?《西周的歷史與文化》一書寫道:“在周人保民理念的形成過程中,武王的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他把‘民心’和‘天命’統一起來,指出民心影響天命,民心決定天命,得天命首先要得民心。”
青銅器何尊內銘文“恭德裕天”有助于理解“敬天保民”的內涵。鄭鼎文說,“恭德裕天”意思就是謙恭的品德和順應天命,其中的“德”字較甲骨文底部多出“心”形,有心方為“德”,象征著民心、民意、民本。鄭鼎文說:“這表明在三千多年前,德政理念已出現,這是文王周公‘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以人為本’‘明德慎罰’理念的體現。”(“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