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出游”二字從《詩經》的竹簡中走出,我們總能在字里行間撞見熟悉的熱鬧,鄭國東門“有女如云”的鮮活,溱洧河畔男女相謔的浪漫,田獵場上縱馬揚鞭的豪情,泮水之畔儀式莊重的禮俗……循著這些古老的足跡回望,會發現幾千年前的市井歡騰、河畔情致、曠野豪情與文化傳承,從來沒被時光沖淡,那些關于出游的歡樂,原來古今同頻。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
魯侯戾止,言觀其旂[qí]。
其旂茷茷[pèi],鸞聲噦噦[huì]?!?/span>
……
——《詩經·魯頌·泮水》
《泮水》這首詩開篇這幾句,便勾勒出一場別開生面的出游圖景。春秋時期,在周公的封地魯國,周人后裔魯僖公前往泮宮,眾人岸邊采水芹,一路上旗幟飄揚、車鈴作響,浩浩蕩蕩,滿是莊重肅穆之感。這“采芹”可不簡單,芹草生于水畔,鮮嫩翠綠。在當時,它象征著對教化的尊崇,給這場出游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含義。

觸摸文化的脈動。
《泮水》一詩共八章,是《詩經》中較長的詩歌,整首詩歌描繪出魯侯戰勝淮夷后,出游泮宮慶功、宴請賓客的情景,既有歡樂的氛圍,也有莊重的儀式。詩歌從魯侯的車馬、儀態,到他在泮宮飲酒、納俘,全方位展現其文治武功。
“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這兩句生動刻畫了魯侯的威嚴與親和。作為周公后人,他延續了周文化中的“敬天”“保民”“明德”等因子,不以怒威懾,而是教化子民。而“矯矯虎臣,在泮獻馘[guó]。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這兩句則彰顯了魯侯嚴明的軍紀和法紀。
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一所高中的語文教師徐勝利說:“我帶學生們讀《詩經》時,建議大家把這首《泮水》與唐詩中的邊塞詩結合在一起讀,如:盧綸筆下‘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也可以結合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起讀。《泮水》里的魯侯,既有戰場上的金戈鐵馬,又有戰后對和平、教化的追求,與這些詩詞中的家國情懷異曲同工。”
如今在寶雞,這種莊重的文化儀式也得以延續。近幾年,在岐山周禮文化景區研學儀式上,學子們身著傳統服飾,在傳統文化氛圍里開啟知識之旅。針對18歲青年開展的成人禮更是莊重,儀式借用了傳統冠禮、笄禮的形式,加入適應時代的內容,讓年輕人肩負起成人的責任與擔當,邁向新的人生階段。這些儀式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讓我們在現代生活中,依然能觸摸到生機勃勃的文化脈動。(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