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大雅·大明》有云:“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這句詩原本講述周文王姬昌迎娶太姒,二人同心協力振興周部族的典故,后逐漸凝練為“天作之合”這一成語。它常用以形容婚姻美滿和諧,也暗含對賢德相伴、同舟共濟的價值推崇。

成語故事·周:天作之合。(作者 陳亮)
三千年后,“天作之合”在當今生活中仍隨處可見。無論是婚禮上親友對新人的真摯祝福,還是文化活動中對周人精神的探討,抑或是課堂上對傳統文化的解讀,這一成語始終以鮮活的姿態,串聯起歷史與當下。家住陜西省寶雞市區大慶路的市民許嵐說:“以前參加婚禮,經常聽到人們用‘天作之合’祝福新人,后來才知道它竟源自咱寶雞的周文化!”寶雞市一所中學的教師強健說:“在講解周文化相關課文時,我會特意把‘天作之合’的典故和寶雞的地名、周人的歷史結合起來講。以前學生總覺得成語只是課本里的知識點,可當他們知道這個成語就源自咱們腳下的土地,還關聯著周文王與太姒的故事時,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提上來了,對周文化的認同感也更強了。”
強健說:“‘天作之合’的典故,不僅是一段美滿姻緣的記錄,更是周文化精神的生動縮影。”在寶雞,這樣的文化共鳴場景還有很多: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時,會特意駐足講述“天作之合”的典故,讓孩子在實地感受中觸摸歷史;有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志愿者會用通俗的語言解讀成語背后的周人倫理,讓傳統文化走進尋常生活;有的文創店中,還能看到以周文化為靈感設計的文創產品,讓古老成語煥發新的生命力。
說到底,這些都是寶雞人對本土文化的珍視與傳承,而這份來自三千年前的文化結晶,至今仍在鼓舞著人們以和睦之心待人、以協作之力做事。(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