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兩千多年前,《詩經》以落葉、蟋蟀、蒹葭等意象,勾勒出秋日的靈動與清韻。兩千多年后,這份浪漫詩意仍未消散——陜西寶雞的秋日風光與《詩經》的秋日意象相映成趣,讓古老詩意照進現代生活,讓千年秋韻在這片土地上鮮活延續。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詩經·唐風·蟋蟀》
秋風漸起,寶雞的夜添了幾分涼意。漫步街巷,閑坐庭院,耳畔常會傳來細碎清亮的鳴唱——那是蟋蟀在訴說秋的訊息,這熟悉的聲響,竟已在這片土地上回蕩了兩千多年,最早的筆墨記載,藏在《詩經》的字句里。
《詩經·唐風·蟋蟀》中一開篇寫道:“蟋蟀在堂,歲聿其莫。”意思是,天氣寒冷了,蟋蟀溜進了人們的堂屋,一年匆匆過去,又快到年終歲尾。以這句起興之后,還寫到,今不及時開心,日月如梭留不住;行樂不可太過度,本職事情莫耽誤。
古人發現,秋涼時,蟋蟀會從野外躲進堂屋,這小生靈成了季節更迭的“信使”,提醒人們歲末將至。
《詩經·豳風·七月》中也寫到秋天的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思是,古歷七月至十月,蟋蟀先后藏在野外、屋檐下、堂屋、床底。這句詩歌描繪出秋日蟋蟀的遷居,可謂生動細致、意趣十足。
寶雞市一所中學的語文教師李蓉蓉分析說:“《詩經·豳風·七月》對秋日蟋蟀的描寫,在千年之后的唐詩、宋詞里也可以看到延續,如唐代賈島的‘蟋蟀漸多秋不淺,蟾蜍已沒夜應深’,宋代葉紹翁的‘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每當講到古詩中出現秋日的蟋蟀、促織等,我都會讓學生通過對比來感知和記憶。數千年來,蟋蟀的鳴唱始終與人間煙火相連。”
如今的寶雞秋日,這份詩意依舊鮮活。每當夜闌人靜,窗外響起的蟋蟀叫聲,藏在《詩經》里的雅趣,更與城市的燈火相融,串聯起貫穿古今的秋思。(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