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詩經》作為中華文脈的源頭活水,早已將冬日的萬千景致與人文情懷鐫刻其中。從征人歸途中的雨雪載涂,到農人祈愿豐年的漫天飛雪,再到天晴日暖的積雪消融,經典的詩句以質樸的語言勾勒出冬日的不同景象,既藏著自然時序的更迭之美,也飽含古人對天地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感悟。這些流傳千年的文字,至今仍能與陜西寶雞的冬日圖景相映成趣。讓我們一起在《詩經》的韻律中,感受冬日的古樸與文化的綿長。
“雨雪瀌[biāo]瀌,見晛[xiàn]曰消。
莫肯下遺,式居婁驕。
雨雪浮浮,見晛曰流。
如蠻如髦,我是用憂。”
——《詩經·小雅·角弓》
《詩經·小雅·角弓》中的這幾句詩,將雪的消融化作先民對世道人心的隱喻。當皚皚白雪在晨光中化作潺潺流水,這場自然界的物候變化,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篇里升華為對人性善惡的哲思,又在當代人的目光中折射出新的人文光芒。
《詩經·小雅·角弓》是一首勸告周代貴族不要親近小人而疏遠兄弟親戚的詩。“瀌瀌”“浮浮”傳神地描摹出雪花漫天紛飛的盛態,而“見晛曰消”“見晛曰流”則捕捉到陽光灑落時,積雪消融化為流水的瞬間。在詩歌語境中,這不僅是自然景象的寫照,更以雪融暗喻小人驕橫無度、難以長久的品性,寄寓著古人對世事的洞察與憂思。
這種將自然現象與人文精神勾連的思維,在中華文化中一脈相承。王維“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的禪意,將雪的形態變化轉化為精神意象。而雪融更被賦予特殊內涵,歐陽修在《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中寫下“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這里的雪融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而是春回大地的信號,是作者對萬物復蘇的熱切欣喜。
穿越千年時光,如今北方的冬天里,雪后初晴的景致未曾改變:清晨的陽光穿透薄霧,灑在皚皚白雪上,屋檐下的積雪率先松動,晶瑩的水珠順著瓦檐滴落,漸漸匯成細密的水簾。屋檐下總會凝結出長短不一的冰溜子,孩子們踮腳揮竿敲擊,碎冰落地的聲響與歡笑聲交織,這是冬日里獨有的樂趣。
對農田而言,雪融更是天賜的饋贈。“入冬麥蓋三床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融化的雪水不僅為越冬作物補充水分,更將空氣中的營養物質帶入土壤,化作天然肥料,麥苗貪婪地吮吸著雪水,在暖陽中悄悄舒展筋骨,孕育著新的生機。(“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