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青銅器的千年紋飾、抗戰窯洞的工業回響、西府民俗的斑斕色彩不僅為寶雞娃打開了一扇扇文化之門,也為寶雞教育人探索了一條育人新路徑:讓場館成為教室,讓歷史化身教材,讓民俗激活傳承。那么,寶雞娃是如何從青銅器、抗戰窯洞、西府民俗中汲取知識,度過特色暑期生活的呢?請看——
文博館里增學識長見識
到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探秘“中國”二字的起源;到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聆聽窯洞車間里的歷史回響……暑期,我市不少中小學生走出家門,走進博物館,開啟一場場“尋寶”之旅。
近日,岐山縣城關小學組織學生來到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開展“走進青銅器博物院·對話文明”暑期德育特色實踐活動。
步入展館,鎮館之寶——何尊的影像在電子大屏上快速閃現,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展館內最讓學生們著迷的當數多媒體互動區。學生們圍在一塊巨大的觸控屏前,輕輕敲擊屏幕,360°查看青銅器的三維模型,并“拆解”青銅器的結構,了解鑄造工藝。“鼎原來是這樣鑄造的!”“青銅器是先做模具,再澆灌銅液……”學生們驚喜地互相分享。

小學生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近距離觀察國寶重器——何尊
活動結束后,岐山縣城關小學的學生將自己的研學成果做成了一份份實踐作業。你瞧:一、二年級的學生用稚嫩的畫筆,給何尊、青銅甗等青銅器畫了一幅幅畫像。三、四年級的學生則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給不同的青銅器繪制了“名片”。“名片”上不僅有青銅器的名字、畫像,還有器物背后的歷史故事。五、六年級的學生則化身“小小講解員”,站在鏡頭前講起了青銅器的“前世今生”,吸引更多人走近青銅器、了解青銅器。
前不久,寶雞高新二小二年級八班與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的師生們走進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共同上了一節思政大課。
課堂上,華東師范大學學生趙鳴東率先亮相。他以《從黃浦江到渭河畔的抗戰接力》為題,用生動的戰爭故事和實物史料,講解了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背后的故事。緊接著亮相的是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的工作人員,她先示意學生圍成半圈,再抬手指向機座銘牌:“看這里,1938年‘工合’西北分會編號05。”隨后,她按時間順序展開講述:原料怎樣從漢口經隴海線轉運、窯洞如何在兩周內被擴鑿為車間、十二臺機床怎樣分三班連續運轉,讓學生們牢牢記住了“工合運動”里實業救國的烽火往事。壓軸出場的是寶雞高新二小校長王潤岳,他的一席話贏得了熱烈的掌聲。他是這樣說的:“長樂塬的每一塊青磚、每一寸黃土,都鐫刻著中華民族不屈的工業抗戰史。我希望你們從齒輪的紋路里讀懂堅持,從窯洞的厚度里學會擔當,將來無論走到哪里,都記得這片黃土塬教會我們的:少年強,則中國強!”
真實的物件、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們第一次深刻理解:抗戰不只是戰場上的拼殺,更是全民勠力同心的堅守。幾名學生驕傲地相互分享道:“原來我們寶雞的工廠,曾是保護國家工業的‘防空洞’!”“窯洞車間讓我非常震撼。我不敢想象先輩們是如何修建起這樣一座龐大的窯洞車間的。”“這次研學活動讓我直觀地感受到了當時生活的艱苦。”
連日來,我市中小學生走進各類博物館打卡,學習知識,汲取成長力量。市教育局工作人員說:“博物館絕不同于一般景點,而是能給參觀者以知識、以思考、以啟發,助力孩子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寶雞融媒記者 唐曉妮)
民俗文化潤心田
近年來,民俗活動頻頻“出圈”,也帶火了民俗文化創新發展。這不,今年暑假,我市不少中小學生一頭扎進民俗文化的世界,在知識增長與心靈滋養中收獲成長。
金臺區西街小學近日以“非遺潤童心 西府文化共傳承”為主題,引導學生走進寶雞民俗博物館,開啟研學之旅。步入青磚灰瓦的仿古院落,學生們瞬間被逼真的麥草屋頂、嬰兒滿月時的“鉆曲聯”等微縮場景所吸引。

小學生在鳳翔西府民俗藝術博覽園參觀泥塑作品
“這里是我們的西府人生展廳,在這里我們將見證西府人一生的重要時刻……”寶雞民俗博物館工作人員一邊介紹,一邊帶著孩子們走進“人之初”“婚嫁娶”“福祿壽”三個展館,了解西府人的生活。
學生們剛走出西府人生展廳,寶雞風尚展廳的視覺盛宴已接踵而至:象征懲惡揚善的血社火、栩栩如生的鳳翔泥塑、色彩斑斕的馬勺臉譜,還有巧奪天工的刺繡、剪紙,造型各異的花饃,光影流轉的皮影……一件件精美的民間藝術瑰寶,惹得學生們不斷地發出“哇”“好厲害”等贊嘆聲。
日前,寶雞實驗小學的部分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鳳翔西府民俗藝術博覽園,近距離觸摸家鄉民俗文化的獨特精神脈搏。
步入非遺展廳,泥塑、馬勺臉譜、剪紙、皮影、麥稈畫等非遺工藝品以艷麗的色彩、夸張的造型瞬間引來陣陣驚嘆。學生們紛紛擠到工藝品跟前,踮起腳,一邊仔細看,一邊詳細詢問工作人員這些工藝品是如何做成的。
看到孩子們興趣濃厚,工作人員在講解完非遺工藝品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及傳承情況之后,將孩子們帶到制作工坊,指導他們現場制作泥塑掛虎。你瞧,有的學生把掛虎拿在手里,歪著腦袋、貼近桌面,認真地用筆勾勒邊緣;有的正襟危坐,仔細端詳,考慮怎樣涂色;有的則將水彩沾到臉上、身上卻渾然不知……半個多小時后,一個個憨態可掬、惟妙惟肖、色彩鮮艷的掛虎作品已完成。
研學效果怎么樣?我們不妨聽一聽孩子們的說法:“西府民俗是一部活教材,有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西府民俗研學活動是體驗非遺制作、發現家鄉之美的有趣活動。”“未來,我們要自覺成為西府民俗的守護者和傳承者,讓西府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彩。”(寶雞融媒記者 唐曉妮)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