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的千陽,秋風送爽,碩果搖枝。這片被千年黃河文化深深滋養、古絲綢之路駝鈴曾悠然回響的土地,迎來了一場文化盛會。

大會開幕式現場
9月24日至25日,由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寶雞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千陽縣委、千陽縣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黃河記憶”非遺大展全省非遺刺繡賦能鄉村振興交流發展大會,在“西秦刺繡之鄉”千陽縣隆重舉行。這不僅是一次對黃河流域非遺刺繡技藝的集中檢閱,更是一次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賦能鄉村振興的深度實踐。大會通過“展、演、研、銷”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現了以千陽刺繡為代表的陜西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豐碩成果。
一針一線
刺繡巧手引鳳來
千陽刺繡,源遠流長,其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的千陽,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色彩鮮艷、構圖飽滿、造型夸張、寓意吉祥的獨特刺繡藝術風格,被譽為“西秦刺繡”的典型代表。這里的刺繡深深植根于民間生活的土壤,每一件作品都是百姓生活美學和情感表達的直接載體。

“小時候,村里姑娘出嫁,繡嫁妝是頭等大事。枕頭、鞋墊、門簾,都得自己一針一線繡出來,那是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也是衡量新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準。”千陽縣閆家村“繡娘”李麥翠一邊飛針走線,一邊深情回憶。在她手中,絲線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一匹奔騰的駿馬躍然“布”上,栩栩如生。

展位上的刺繡藝人
然而,這門耗時費力的古老技藝曾一度陷入“人走藝絕”的困境。面對挑戰,千陽縣沒有選擇簡單的“博物館式”保護,而是確立了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發展的創新思路。他們深知,唯有讓刺繡創造出經濟價值,讓傳承人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技藝才能真正延續。
近年來,千陽縣通過系統規劃,建成西秦刺繡產業園,打造了閆家村等西秦刺繡專業村,形成了集產品展示、技藝培訓、文化交流、研發生產、推廣銷售等于一體的全鏈條發展格局。在人才培育上,該縣成功培育了國家級鄉村工匠名師1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人、省市縣級非遺傳承人14人,“千陽繡娘”已成為全國馳名的勞務品牌,西秦刺繡產業園也成為全省重要的傳統文化研學基地。

《西游記》卡通人物刺繡作品禮盒
“以前在家就是帶孩子、做家務,現在靠著刺繡手藝,每個月能掙3000多元。最重要的是工作地點靈活,既能照顧家庭,又有穩定收入。”家住千陽縣城關鎮的張云笑著說。
在千陽,像張云這樣的“繡娘”有1.2萬人。她們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了創業不離家。據了解,目前全縣已成立培育刺繡合作社21個、專業村11個,開發產品200余種,年產值達8600萬元,在有效解決留守婦女創業增收、留守兒童心智健康、留守老人贍養照料“三留守”難題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的文化動能。千陽刺繡產業經驗成功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其發展模式備受關注。
正是這份豐厚的“家底”,讓千陽具備了承辦此次高規格省級盛會的底氣,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國關注的目光,真正實現了“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一集一市
廣聚潮流領風向
如果說扎實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鏈條是本次大會的“硬支撐”,那么大會期間精心設置的“非遺集市”則是展現非遺親民魅力與當代活力的“軟舞臺”。

布老虎吸引了小孩子的目光
集市現場,人頭攢動,氣氛熱烈。一個個精心布置的展位上,琳瑯滿目的刺繡作品令人目不暇接。一邊是承載著歷史文化的老物件:登上國家郵票的虎頭枕威嚴中透著可愛、曾在北京冬奧會上大放異彩的虎頭帽引人駐足,這些精品訴說著歷史的厚重;另一邊則是創意十足的新作品:繡著精致傳統紋樣的《西游記》卡通人物、兼具時尚與實用性的國潮帆布包、典雅溫馨的刺繡抱枕……傳統與時尚在這里完美交融,歷史與當代在此刻深情對話。“大妹子,你快看這個生肖蛇可愛不?身上還繡著銅器上的花紋,傳統又時髦!”80歲的何金花老人舉著手機,向網友進行視頻直播。

繡娘向游客介紹產品
“這個集市對我們來說太寶貴了,它不僅僅是一個銷售窗口,更是一個絕佳的交流學習平臺。”來自河南開封的工藝美術大師馬玉玲感慨道,“既能展示我們宋繡的精細雅潔,又能親眼看到陜西刺繡的濃墨重彩、甘肅裕固族刺繡的獨特風情,這種跨地域的交流碰撞,能激發很多創作靈感,有助于我們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這里是一個絕佳的“比武場”和“風向標”。來自河南開封冬梅宋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黎城喬老憨家紡棉織品有限公司、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高原紅文化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千陽縣50余家優質刺繡非遺工坊的文創產品在這里接受最直接的“市場檢驗”,消費者的即時反饋,為工坊調整產品策略、提升設計水平提供了最佳的參考。同時,它也是一個巨大的宣傳窗口,向外界生動展示了陜西,特別是千陽縣在非遺保護和創新發展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一融一創
巧賦技藝煥新生
除了熱鬧的集市,大會的研討環節同樣精彩紛呈,少了集市的喧鬧,多了思想的深度碰撞。來自非遺保護機構、高校、知名企業的專家學者和從業者濟濟一堂,共同為非遺刺繡的未來“把脈開方”。6家刺繡工坊與6個非遺保護中心分享了各自的實踐心得。一個共識逐漸清晰:非遺的未來,關鍵是在保護核心技藝的基礎上,找到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

“保護非遺,不能將其束之高閣。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刺繡不僅僅在櫥窗里展示,更要‘活’在當下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潮’在當代年輕人的審美趣味里。”在專家點評環節,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梁昭華教授一語中的,點出了非遺傳承發展的核心要義。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當代手工藝教研室主任徐立乾的發言則直指關鍵:“傳承人經常問我:‘徐老師,我們的東西很好,但如何賺錢?’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答案就在于要保持傳統技藝‘老味道’,深入研究當代消費需求,創新設計、拓展功能、精準營銷,讓千年技藝能夠與當代消費市場實現有效對話,形成良性循環。”
技藝的傳承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引進,千陽縣深諳此道。千陽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萍說,近年來,千陽縣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刺繡人才的培養和推動技藝的傳承發展。一方面,當地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定期組織舉辦刺繡技藝培訓班,邀請老一輩傳承人授課;另一方面,與高校合作,引入專業的設計和營銷人才,為傳統技藝注入新的活力。
理念的突破,最終要落實到市場的認可上。隨后的合作簽約環節,將大會氣氛推向了高潮。“這些產品的設計感非常強,傳統和現代結合得恰到好處。生產多少,我們就要多少!”山西阿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對千陽縣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的創新設計贊不絕口。
經過前期的深入洽談和現場精準對接,千陽本地5家刺繡企業與來自全國各地的10家采購商、渠道商成功牽手,現場達成貿易合作協議,成交金額高達200余萬元。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買賣交易,更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渠道,意味著千陽刺繡產品將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真正實現“助力非遺技藝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的大會目標。
“我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復制老物件,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和時尚性。現在開發的刺繡文創產品,比如馬勺臉譜、時尚飾品等,因為設計獨特、工藝精湛,特別受年輕人歡迎,已經銷售到全國各大旅游景點和文創商店,甚至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出口到了海外市場。”千陽縣天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龍鳳女士自豪地說。
從黃土臺塬上的一門農家手藝,到帶動萬人就業的富民產業;從深藏閨閣的嫁妝,到走向世界的文化符號,千陽刺繡的蝶變之路,是一條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互促共進的振興之路。
這一針一線繡出的,不僅是精美的圖案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更是一個個農村家庭的幸福生活,是鄉村文化的繁榮自信,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動實踐。(寶雞融媒 段序培)
(本版照片由趙志華、段序培拍攝)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