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釗展示長勢喜人的甘薯
又到一年豐收季,西秦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8月初,鳳翔區虢王鎮進入了紅薯采收的重要時期,一塊塊田地里,農機轟鳴作響,一串串個頭勻稱、色澤鮮亮的紅薯翻滾而出,鋪滿田壟。一位老農臉上洋溢著笑容,掂量著手中沉甸甸的紅薯,高興地說:“咱王所長帶來的‘秦薯5號’真是個好品種,今年畝產有望突破3500公斤?!?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PingFang SC", Tahom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text-wrap-mode: wrap;"/> 被農戶親切稱為王所長的正是寶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甘薯研究所所長、正高級農藝師王釗。自2001年以來,王釗始終扎根農業科研推廣一線,專注甘薯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
20多個春秋,王釗帶領團隊先后選育出通過國家、省級鑒定和登記的甘薯品種16個,培育的甘薯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累計推廣應用面積1600多萬畝,新增產值130億元以上。
匠心育種 突破品種困局
1991年,王釗自農校畢業后進入寶雞市農科院,從事雜交油菜新品種選育研究工作,一干就是10年,積累了豐富的育種實踐經驗。2001年,根據工作需要,王釗毅然接受挑戰,轉向陌生的甘薯研究領域。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那段時間,王釗每天清晨待在試驗田,反復觀察、記錄甘薯的生長狀況。風雨無阻、汗水浸衣,他卻始終樂在其中。憑借這份執著,他逐漸掌握了甘薯品種選育的核心密碼,創新出“一次嫁接蒙導開花技術”,克服了甘薯親本個體在北方地區不開花的技術難題,攻克了甘薯品種選育的第一道“攔路虎”。
在王釗的帶領下,團隊陸續選育出16個甘薯新品種,為陜西甘薯產業提供品種支撐。然而,新品種的推廣并非一帆風順。2006年,新品種“秦薯5號”問世,許多農戶看到王釗繁育推廣的“秦薯5號”種苗不帶根,心存疑慮,還不敢試種。
“當時把種苗免費送,都沒人要?!蓖踽撜f,為了讓農民接受新品種,他親自將種苗拉到田間地頭,耐心地介紹“秦薯5號”的優點,“別看這苗子和以前不太一樣,它產量高,結的甘薯吃起來香甜粉糯,而且耐貯藏,種了肯定不虧!”即便如此,多數農戶仍半信半疑,只有少數和王釗相熟的農戶答應試種。
收獲時節,試種的農戶驚喜不已。新品種“秦薯5號”的畝產達到了3000公斤,且外形口感都極佳,客戶搶著買,一下成了市場緊俏貨。消息一傳開,主動索要種苗的農戶越來越多,“秦薯5號”迅速獲得市場和農戶認可,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板栗薯”“市場薯”。
如今,“秦薯5號”全面替代了“秦薯4號”,完成了陜西甘薯生產品種的第二次升級換代,年推廣面積占全省甘薯種植面積的60%以上,累計應用面積1000萬畝以上,新增產值超過百億元,成了帶動一方百姓增收的“致富薯”。
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王釗帶領團隊選育的秦薯系列甘薯新品種,先后獲得“國家聯合攻關首屆甘薯食味十佳品種”“第31屆農高會四新成果獎”等榮譽,填補了陜西省多項專用甘薯品種的空白,滿足了市場對品種的多元化需求。
科技賦能 破解生產難題
甘薯生產環節繁多,從育苗、栽插到收獲,長期以來高度依賴人工。隨著農村“用工荒”問題日益突出,生產效率低下逐漸成為制約產業規模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2010年以來,王釗帶領團隊先后引進、改進起壟、鋪膜、栽插、切蔓、收獲等各類甘薯種植機械30多臺,同時開展農機與農藝融合技術研究,經過反復試驗和田間驗證,集成創新出適宜陜西關中川塬灌區、渭北及陜北干旱地區生產實際的“甘薯輕簡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這個技術可整合現有資源要素,提升甘薯的生產效率,釋放勞動力,實現甘薯生產的高產高效可持續發展。
“以前栽一畝甘薯,要經過起壟、開溝、澆水、栽苗、覆膜、放苗、封口7道工序,5個人忙一整天才能完成一畝地的栽種,現在借助多功能起壟覆膜一體機可實現膜上打孔栽插。而這一個小小的栽苗神器,一個人一天就能栽完一畝地?!蓖踽摻榻B道。
2023年,“甘薯輕簡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被列為陜西省農業主推技術,在全省甘薯產區廣泛應用。它成功突破了制約產業多年的栽插技術瓶頸,工效提高6倍以上。依托該技術建設的示范田屢次在全國甘薯高產競賽中獲獎,更創造了陜西省鮮薯畝產4814.2公斤的高產紀錄。
破解了“用工荒”,王釗又瞄準了另一困擾甘薯生產多年的“頑疾”——甘薯病毒病。
很快,“甘薯健康壯苗繁育技術”應運而生,為構建以企業、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省級種苗繁育體系提供了關鍵支撐。王釗在全省指導扶持了40多家育苗經營主體,讓甘薯脫毒健康壯苗的普及率從不足20%大幅提升至60%以上。
近年來,王釗主持并參與國家、省、市重大科研項目40余項,主持或參與起草了“甘薯生產技術規程”“甘薯育苗技術規程”等7項地方標準,助力全省甘薯產業高質量、標準化發展。
“薯”光領航 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54歲的王釗,依然奔走于田間地頭,足跡遍布鳳翔、扶風、合陽、富平、大荔等多個縣區,用農民聽得懂、學得會的方式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多年來,他累計舉辦技術培訓300余場,培訓農民超過2萬人次。
“我種了20多年甘薯,還是王所長帶來的新品種最合心意,品種一個比一個好,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有啥技術問題也不用擔心,隨時可以請教王所長?!兵P翔區虢王鎮桂花村的侯武周提起王釗,語氣中滿是認可。
面對夸獎,王釗說:“這些年,看著很多農戶種上咱農科院的甘薯新品種,用上新技術,地里產量越來越高,收入越來越好,蓋了新房買了新車,我心里滿足得很?!?/span>
2024年,王釗出于對產業未來的遠見,推動西北地區最大的陜西省甘薯種質資源圃順利建成,收集保存國內外優異甘薯種質450余份。創制出具備高干物率、抗旱、多抗、宜機化等優良特性的種質資源800多份,為未來選育突破性品種儲備了寶貴育種材料。
近期,他新培育的鮮食甘薯品種“秦薯13”等系列宜機收品種,正在參加陜西省品種聯合鑒定試驗,新品種可實現高密度超高產栽培,有望畝產達到6000公斤,市場應用潛力巨大。
如今,一心為農、被譽為“薯”光引路人的王釗,依舊懷揣著對農業的赤誠之心,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寶雞融媒 李依涵

編輯:吳佳霓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