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入食物進入人體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質的一類疾病。 二、夏季食源性疾病常見類型 1.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在夏季,食源性疾病以細菌性食源性疾病最為多發,致病菌主要有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其中,沙門氏菌常潛伏在肉、蛋、乳及乳制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是水產動物中的常見菌;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容易污染熟肉制品、乳及乳制品、剩飯、糕點等。當食用了被細菌污染的食物后,短則幾十分鐘,長則數小時就可能發病,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能伴有發熱、脫水,甚至危及生命。 2.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常見病原體有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主要通過受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觸傳播。高危食品包括生食海鮮、涼拌菜、未徹底清洗的果蔬、未煮熟的肉類等。諾如病毒傳染性極強,少量病毒即可致病,兒童以嘔吐為主、成人多見腹瀉,病程通常1-3天。輪狀病毒易侵襲嬰幼兒,一旦感染可引發急性胃腸炎,嚴重時會導致脫水,威脅患兒生命健康。 3. 寄生蟲食源性疾病。 夏季淡水魚蝦、螺類等深受大眾喜愛,這些食材若未燒熟煮透,其中攜帶的肝吸蟲、肺吸蟲、姜片蟲等會引發寄生蟲食源性疾病。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寄生蟲幼蟲或蟲卵的肉類、海鮮、蔬菜等,也會增加寄生蟲感染風險。一旦這些寄生蟲或蟲卵在人體內寄生、繁殖,則會對人體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害。 4. 真菌毒素食源性疾病。夏季炎熱潮濕的環境比較適合真菌的繁殖和產毒。這些毒素可能存在于真菌侵染的谷物、水果及其制品中,如發霉的花生、玉米、堅果或腐爛的水果。食用不當可能會導致黃曲霉毒素或其他真菌毒素中毒,對肝臟、神經系統造成損傷。 5. 有毒動植物性食源性疾病。一些動植物本身含有某種天然有毒成分或由于貯存條件不當形成某種有毒物質,食用后就會引發食物中毒。如發芽馬鈴薯、生豆漿、鮮黃花菜、菜豆(四季豆)、苦瓠(葫蘆瓜、蒲瓜)、有毒貝類(石房蛤毒素、貝類毒素)等都可引起中毒。 三、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 1. 保持清潔。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備餐前、處理生食后,認真洗手,避免致病因子經手污染食物。砧板、刀具、廚具用后及時清洗晾干,并定期消毒。不用不干凈的抹布擦拭餐具。 2. 安全儲存。對于未食用完的剩菜剩飯,應及時放入冰箱冷藏,并在24h內食用完。冰箱冷藏溫度應設置在4℃以下,冷凍溫度不高于-18℃,食物存放時間不宜過長,定期清理冰箱,及時丟棄過期或變質的食物。 3. 生熟分開。切菜板、刀具、餐具要生熟分開使用,生熟食品也要分開放置,避免交叉污染。可使用不同顏色保鮮盒或塑料袋區分生熟食品,生肉、海鮮等放在冰箱下層,熟食、即食食品放在上層。 4. 徹底煮熟。肉類、蛋類、海鮮等要徹底煮熟煮透,剩菜剩飯再次食用前也要充分加熱。避免食用生雞蛋、未經滅菌的奶制品、生肉(如刺身)等高風險食物。 5. 注意來源。購買食品時,選擇正規的超市、農貿市場,仔細看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信息,避免購買變質、過期的食品,選擇新鮮、無變質的食材。不吃來歷不明的食物,不采食不熟悉或不認識的野菜野果野蘑菇等。外出就餐時選擇規范、衛生條件良好的餐館。 溫馨提醒:如果出現腹瀉(每日≥3次,且糞便性狀異常)、嘔吐、發熱等癥狀時,應盡快就診。(來源:寶雞疾控)
編輯:郭煜嬌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