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出游”二字從《詩經》的竹簡中走出,我們總能在字里行間撞見熟悉的熱鬧,鄭國東門“有女如云”的鮮活,溱洧河畔男女相謔的浪漫,田獵場上縱馬揚鞭的豪情,泮水之畔儀式莊重的禮俗……循著這些古老的足跡回望,會發現幾千年前的市井歡騰、河畔情致、曠野豪情與文化傳承,從來沒被時光沖淡,那些關于出游的歡樂,原來古今同頻。
“溱[zhēn]與洧[wěi],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蕑[jiān]兮”
女曰:“觀乎?”
士曰:“既且。”
——《詩經·鄭風·溱洧》
《溱洧》開篇以景襯情,寥寥數語便勾勒出兩千多年前鄭國河畔的浪漫圖景,再現了男女聚會的歡樂場景,既展現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與向往,也反映了當時社會風俗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兩千多年前,鄭國有兩條河,名為溱、洧,水勢盛大。《溱洧》以“溱與洧,方渙渙兮”的盛景起筆,既繪出河水湯湯的自然生機,又引出河畔的人文風情:男女執蕑草祈吉祥,女子主動邀約“觀乎”,男子雖答“既且”(已去過),終隨“且往觀乎”。至洧水之畔,“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戲謔間遞出的芍藥,藏著不加掩飾的愛慕與向往,寫活了青年男女的純真。

青青河畔覓浪漫。
《溱洧》共分兩章,僅換數字,采用民歌常見的疊章回環筆法——這種形式在《詩經》等古老民歌中頗為常見,自帶純樸親切的風味。全詩圍繞男女出游相約的浪漫展開,各章皆分兩層:前四句落腳于“蕑”,后八句聚焦于“勺藥”。這種結構暗合從自然到人文、從風景到風俗的巧妙轉換:詩人以寥寥四句,既繪出風景畫,又勾勒出風俗畫。詩中女主人公大膽主動、熱情爽朗,積極邀約男子同游;男主人公則相對含蓄,卻終回應邀請,盡顯青年男女在愛情面前的純真與坦率。
陜西省寶雞市退休教師田招娣說,《溱洧》的浪漫,讓人想起劉禹錫《踏歌詞四首·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同樣以河為幕,描繪春日大堤上女子結伴踏歌、尋覓情郎的熱鬧場景。兩詩皆以自然為底色、民俗為脈絡,雖情緒有別,卻同為對男女真情的直白描摹,連“由景入人”的筆法都如出一轍。
流水湯湯,草木青青,古人的浪漫從未遠去。夏日渭河波光粼粼,清姜河畔綠蔭如蓋,年輕情侶并肩散步,友人圍坐野餐,衣角沾著水汽的清涼。有人折岸邊蘆葦仿“蕑草”,有人對著河水拍并肩倒影,恰似《溱洧》里的身影,只是換了模樣,在寶雞的河岸邊,把尋常日子過成了詩。(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