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彩繪胡俑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唐代
出土地:隴縣東南鎮黨家莊村
年齡:1000多歲
戶籍登記時間:1987年
現住址:隴縣博物館

彩繪胡俑。
8月12日,在隴縣博物館二樓展廳,游客被一組造型獨特的陶俑吸引。這組陶俑面部表情生動,眼中透著幾分堅毅與從容,展現了千余年前的胡人形象。
“這組陶俑是唐代彩繪胡俑,目前在我們博物館展出的2件是1987年在隴縣東南鎮黨家莊村出土的。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們不僅是唐代絲綢之路繁榮景象的實物見證,還是隴縣作為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道重要關隘的有力佐證,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彪]縣博物館講解員牛青向游客介紹。
唐代陶俑的異域風情
公元前138年,張騫從長安出發,鑿空西域。自此,以絲綢之路為紐帶,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到了盛唐時期,外來文明和中華文明經由絲綢之路持續匯聚、融合。
“我們館藏的這組彩繪胡俑形制相似,服飾紋路線條流暢自然。胡俑色彩雖然已沒有當年絢麗,細節處的刻畫仍能彰顯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它們反映了唐代胡商在絲綢之路上奔波往來的鮮活場景,讓觀者得以窺見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風貌?!迸G嗾f。
其中一件彩繪胡俑高27.5厘米,重0.63千克,頭戴幞頭,身穿翻領至膝的袍子。袍子前短后長,前面露腿,腰部有束帶。
胡俑腳上穿著尖頭靴,眼睛較為深邃,鼻梁高挺,頭發濃密茂盛,胡子呈八字形,頭部上窄下寬,右手握拳,左手放置在右手腕上,并交叉放于腹部,胳膊肘以下外露,身體微微向右傾斜,右腳橫著放置,左腳輕微向外斜著放置。帽子、胡髯、衣袍、靴子、束腰均用墨色仔細描繪而成,臉及外露的手、腿均為粉紅色,嘴為紅色。
另外一件彩繪胡俑高27.8厘米,重0.72千克,頭戴幞頭。這件胡俑的幞頭后面配有飄帶,外貌特征、動作形態、穿著服飾與前一件胡俑相似。
不同之處在于,這件胡俑的帽子、眉毛、眼睛、胡髯、飄帶均用墨色描繪而成,而靴子為朱紅色。
唐代是絲綢之路發展的鼎盛時期,東西方的商品、文化沿著這條黃金通道不斷交融碰撞。
隴縣地處關中西部,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咽喉要地,頻繁的商貿往來和人員流動,使得這里留下了大量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記。
“胡俑正是這種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它們展現了當時胡人的外貌特征和服飾風格,折射出唐代社會開放包容的氣度,以及中原與西域各族人民友好往來的鮮活場景?!迸G嗾f,“從制作工藝上看,彩繪胡俑在塑形、燒制等方面也體現了高超的水平,陶土的選擇、顏色的搭配都極為講究,是研究唐代陶塑藝術、服飾文化以及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8月12日,隴縣博物館講解員牛青在介紹彩繪胡俑。
胡俑從容優雅,儼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樣,似乎訴說著胡人在大唐安居樂業的生活。
隨著民族交融的不斷深化,胡人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也逐漸融入唐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宮廷樂舞中的胡旋舞、柘枝舞,到市井街頭的胡商叫賣、胡姬酒肆,胡人元素在唐代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成為盛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泥火淬煉的盛世藝術
胡俑以陶土為媒介,將胡人的形象、服飾、神態永久留存,讓后人得以透過這些沉默的雕塑,了解那個時代的開放包容,感受到絲綢之路帶來的文明碰撞與融合的溫度。無論是翻領衣袍的褶皺,還是八字胡的形態,每一處細節的刻畫都折射出唐朝對多元文化的接納與欣賞。
如今,彩繪胡俑靜靜地佇立在博物館中,向參觀者講述著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
“胡人是中國古代漢人對北方和西方地區其他族群的統稱,泛指生活方式和身體外部特征有別于漢人的外族?!迸G嗾f。
唐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伴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來自西域、中亞、南亞甚至更遠地方的胡人來到這片土地。胡人經過絲綢之路,來往于中原各地,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和藝術,與中原文明交相輝映,形成了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胡人與漢人交流,也從多方面影響了唐代的社會生活。
胡人帶來的音樂舞蹈服飾等文化元素,豐富了唐代社會的生活面貌,使得唐代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當時,一些工匠依據胡人形象做成各種陶俑。”牛青說。
有學者根據唐帝陵和貴族陪葬墓中部分形態相似的胡俑推斷,唐代已經出現了胡俑商品化的現象。
無論是墓葬中作為身份象征的陪葬品,還是市井間可供交易的商品,胡俑的流行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有力注腳。胡俑是鮮活的文化符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不同語言、習俗在碰撞中的交融。
文化交融的生活風情
“從歷史價值而言,彩繪胡俑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民族關系和對外交流的珍貴實物資料。通過彩繪胡俑,我們能窺探唐代的服飾文化、藝術審美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融合程度,為還原真實的唐代社會風貌提供有力支撐,讓后人得以穿越時空,觸摸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迸G嗾f。
唐朝的強盛,讓很多胡人慕名而來,在中原地區尋求工作與生活機會,將西域的貨品帶到長安集市出售,換取糧食和生活用品。他們與唐人切磋技藝,分享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經驗。
“唐代食物一般分為主食和副食,主食有餅、飯等,副食原料有牛肉、羊肉、豬肉、雞肉等肉類,還有魚、蝦、蟹、蚌等水產。萵苣、菠菜等蔬菜,蔗糖、胡椒等調味品的引入,結合蒸、煮、烙、燒、煎、炸、烤等烹調方法,使唐人的味覺感受更加豐富?!迸G嗾f。
在飲食文化交流中,胡人帶來了自己的家鄉美食,胡餅等美食被稱為“胡食”。“胡餅類似今天新疆的馕,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胡餅在長安十分受歡迎,無論是街頭巷尾的小吃攤,還是高檔的酒肆,都能見到胡餅的身影?!迸G嗾f。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如今,彩繪胡俑靜靜地矗立在博物館展柜中,訴說著一個關于開放、包容、交流與融合的故事。凝視這些跨越千年的藝術杰作,仿佛能夠聽見駝鈴的悠揚,看見霓裳羽衣的飄逸,觸摸到那個時代的熾熱脈搏。

陶俑群像中的大唐遺韻
隴縣,古稱隴州,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重要節點。在這里,考古人員曾發掘出大量與絲綢之路相關的陶俑陪葬品。這些陶俑珍藏于隴縣博物館,是唐代藝術的縮影,更是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的見證。
走進隴縣博物館,玻璃展柜內的胡俑、侍女俑、天王俑等陶俑形成奇妙共振,將絲路駝鈴、唐代風華凝固在胡俑的絡腮胡須、仕女俑的云鬢花顏、天王俑的鎧甲紋飾之中。
這些陶俑不僅是泥土與火焰的藝術結晶,還是一部立體史書。胡俑深目高鼻,身著長袍,腰間配有束帶,仿佛正率領著滿載絲綢、瓷器與香料的商隊,從遙遠的西域穿越戈壁荒漠,將異域的風物與文化帶到長安。仕女俑則體態豐腴,眉眼間流露著自信從容的笑意,盡顯唐代女子追求美、享受生活的鮮活氣息。天王俑怒目圓睜,身披鱗甲,威武的姿態既展現了唐代高超的雕塑技藝,也折射出當時社會對守護安寧、驅邪避災的精神寄托。
每一尊陶俑都承載著特定的歷史信息,以無聲的語言,訴說著千年前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的相遇、碰撞與融合,讓人們感受到唐代開放包容、生機勃勃的社會圖景。
隴縣博物館的陳列軸線始終與絲路文明同頻共振。人們將目光從單個陶俑移至整個展廳,便能清晰觸摸到歷史的多重褶皺。唐代陶俑群的集中出現,標志著這里在唐代已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休整補給站”。
這些散布在展廳各處的陶俑,共同指向一個清晰的歷史圖景: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在唐代曾相互浸潤,最終沉淀為陶俑身上那些既具中原特點又含異域風情的審美符號,共同構成唐代最具活力的文明基因。(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賀雅楠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