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熊入夢

在寶雞釣魚臺景區的溪岸邊,一尊姜太公垂釣的石雕總在晨光中泛著清輝。“太公垂釣”“愿者上鉤”“飛熊入夢”,這幾個成語典故與這里息息相關。
“飛熊入夢”的典故最早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的是,周文王姬昌在渭水之畔尋訪賢才之前,曾夢到一只長著翅膀的熊撲向自己,驚醒后占卜得知“非熊非羆,乃霸王之輔”。后來他果然在磻溪遇見垂釣的姜太公呂尚,遂拜其為太師,最終成就滅商興周大業。這里的“飛熊”并非真的獸,而是古代文化中“熊羆”的變體,古人以熊為陽剛勇武的象征,加翅則喻示賢才具備經天緯地的非凡能力。
隨著歷史演進,這一典故逐漸演變成為“明君得賢臣”的寓意。古書中有將“獲太公于渭濱,載飛熊于夢中”的典故,與“伊尹負鼎”“傅說筑巖”并列為君臣相得的典范。宋、元代話本中,“飛熊入夢”更是頻繁出現,說書人常以此開場,暗示故事中會有棟梁之材登場。
寶雞青年創業者徐曉波說,進入互聯網時代,飛熊入夢這個古老成語煥發新活力。比如,創業者如果能遇到貴人相助,也會稱“總算等來了我的飛熊”等。在他看來,這種演變保留了“機遇與賢才相遇”的含義,又脫離了古代的君臣色彩,更好地轉化為對幸運與實力的雙重肯定。
在岐山周文化景區、寶雞釣魚臺景區,導游也總是會講到“太公垂釣”、周文王“飛熊入夢”和“文王訪賢”等相關故事。三千多年前的“飛熊”是賢才,其實,如今的“飛熊”何嘗不是每個逐夢的人。這也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既扎根于歷史土壤,又能乘著時代的風,飛向更遠的天空。(寶雞融媒 麻雪)
眾志成城

眾志成城,是一個內涵深刻且廣泛使用的成語,它源于中國古代的智慧,用來形容眾人團結一致、共同努力,達到非凡力量和堅不可摧的態勢。
我市青年教師趙婧解釋,“眾志成城”最早見于《國語·周語下》,據該書記載,東周第十二位天子周景王在位期間,財政困難,人民生活不易,可他卻還想鑄造一口特大號的銅鐘,要從百姓家收繳銅器并耗費巨資。司樂大夫伶州鳩以“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勸諫,意指眾人都贊成的事就一定能成功,并且會向城堡一樣堅固,而被百姓們唾罵的事情則是會失敗的,以此強調民心向背對家國穩定的重要性。后來,“眾志成城”逐漸演化為一個獨立的成語,用來強調團結協作、集體力量的偉大。
事實上,“眾志成城”早已融入時代肌理。今年1月,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地震發生后,多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響應,多種救援力量分秒必爭趕赴災區開展搶險救援,幫助受災群眾共渡難關,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有一種力量叫眾志成城。去年河南暴雨洪災中,搜救隊員劃著橡皮艇在積水里轉移群眾,商戶免費發放食物,陌生人手挽手組成人墻救援,無數微光匯聚成守護生命的堤壩,用團結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防線。
如今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這一理念也有了新的注腳。在周文化發源之地的寶雞,在一些鄉村中,村民、駐村工作隊、企業代表圍坐一起,規劃鄉村旅游路線;果園中,果農、農技員、電商主播聯手,讓蘋果、獼猴桃等特產水果,從地頭直抵全國餐桌。不同角色各展所長,向著“讓日子更紅火”的共同目標發力,正是“眾志成城”在新時代的生動展現。
眾志成城是危急時刻的守望相助,是發展路上的協同并進,更是無數人以“小我”之力,共同托舉“大我”之境的永恒實踐。這份穿越數千年的智慧,終將在更多人手中傳遞,成為應對挑戰、開創未來的不竭力量。(寶雞融媒 羅琴)
姜嫄履跡

在《詩經·大雅·生民》中有:“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說的是姜嫄在祭祀后踩踏巨大的足跡而受孕生下周人始祖后稷這一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說故事。姜嫄履跡這一成語,也深藏人們對生命起源的敬畏,對文化根脈的追尋。
我市退休教師趙中華對周文化頗為喜愛,他認為,古人以這樣浪漫的想象解釋始祖誕生,看似奇幻,實則藏著樸素的生命觀:將族群的起源與天地自然相系,認定生命是“天之所賜”,故而對“生”抱有天然的敬畏。就像周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多次見“求年”“祈生”的刻辭,先民對著天地祭拜時,大抵也帶著和姜嫄故事里一樣的心情——相信生命與萬物同源,須心懷敬畏地承接。
而這故事能流傳數千年,更因它是周人“文化尋根”的載體。后稷教民耕種,開啟周人農耕文明,姜嫄作為始祖之母,成了周族精神根系的象征。如今,人們去位于寶雞的周原遺址參觀,去岐山周公廟的姜嫄殿游覽,是想從這故事里找到歷史文脈的來處——我們的先祖如何看待生命?如何開啟文明?這些追問里,藏著對“我從哪里來”的本能探尋。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人都知姜嫄棄子的傳說,被遺棄的嬰兒卻被動物和其他人所救護。人們初聽到這個故事,或許以為姜嫄對孩子不負責任,其實不然。據記載,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過棄置而對初生嬰兒體質作考驗或磨煉的習俗,同時也是一個部族在建立之初,其開創者或繼承者所必經的生命儀式,以說明此人非同凡響,將會擔起大任。
“現在講生命教育,其實古人早有答案。姜嫄故事里,對生命的敬畏、對根脈的珍視,正是我們今天需要接續的。”趙中華說,當年輕父母帶著孩子在寶雞人民公園里看姜嫄雕塑、講“后稷的母親”的故事時,故事里的奇幻色彩或許會被當作傳說,但那份對生命的珍重、對根源的關注,正悄悄成為新的傳承。(寶雞融媒 羅琴)
象箸玉杯

“象箸玉杯”是一個鐫刻著歷史警示的成語,出自《韓非子》與《史記》,有著“見微知著、戒奢防腐”的象征,警示人們禍患常積于忽微。
這個成語中的故事是說,商代末期,紂王用象牙筷子時,賢臣箕子便憂心忡忡地認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意思是說,紂王既然用了象牙筷子,就不會再把它搭配在粗陶土碗上使用了,必定要配上犀牛角或玉石做的杯子;有了象牙筷子和玉杯,就不會再用它們來吃粗劣的食物了,必定要用來品嘗珍饈。
箕子從一雙象牙筷子預見了紂王的奢靡之路——此后酒池肉林、賦稅苛重,終致民怨沸騰,牧野之戰中商朝覆滅。周人滅商后吸取教訓,在寶雞周原這片宗祖之地上,深刻反思“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的教訓,將“節用而愛人”“戒奢以儉”奉為治國圭臬。在《周禮》中規定“以九式均節財用”,意思是,通過明確各類支出的規范和比例,使財政用度合理分配、有序運轉,避免浪費或失衡。
周人從祭祀、宴飲到服飾、車馬,皆明確規范,遏制逾越禮制的奢靡之風。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中,禮器多注重實用而非奢華,銘文常強調“敬德”“保民”,正是這一理念的物質體現。寶雞出土的文物“青銅禁”以及所對應的古籍中記載的“限酒令”,就是周人限酒、節儉、禁止奢靡之風的直接體現。這種尚儉傳統延續數千年,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
寶雞金臺區一所中學的歷史教師王衛平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象箸玉杯”的警示被不斷詮釋與踐行。漢代時,漢文帝劉恒節儉治國,輕徭薄賦,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宋代時,名臣范仲淹有“斷齏畫粥”的故事,雖身居高位,仍保持節儉、戒奢侈,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如今,我們仍然流傳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警示語,并踐行“綠色辦公”“降本增效”“光盤行動”的準則,將節約內化于日常生活。(寶雞融媒 麻雪)
本版插畫 陳亮作

編輯:李雪彤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