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下》有云:“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殊途同歸”這一成語便由此而來,原指不同道路終能抵達同一目標,不同思考可達成一致結論,后衍生為“目標一致則方法可異”等深意。古人對此多有闡發(fā),如《禮記·中庸》中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對這種包容多元、共融共通的智慧的呼應。

成語故事·周:殊途同歸。(作者 陳亮)
“殊途同歸”的智慧深植于周文化的土壤,可追溯至周初的治國實踐。武王伐紂后,“小邦周”如何治理“大邑商”的廣袤疆域?周公在宗周制禮作樂,以“敬德保民”為綱,立宗法、定禮樂,靠制度構建秩序;姜太公治齊,卻另辟蹊徑,尚功利、重工商,借漁鹽之利興邦,讓“海濱之民”歸心;召公治燕,簡政輕賦,以寬厚贏得北方部族擁戴。三者路徑迥異——一以禮治、一以利導、一以寬政,卻都緊扣“安邦惠民”的核心,最終,齊成東方富國、燕穩(wěn)北方屏障、宗周為禮儀中樞,共同筑牢周室八百年基業(yè)。這種“目標歸一而方法多元”的智慧,正是“殊途同歸”的最早實踐。
“殊途同歸”在當今生活中也隨處可見,說到底就是“路數不一樣,目標差不離”。陜西省寶雞市中學老師強健說,比如教育孩子,有的家長陪著刷題夯實基礎,有的帶娃看展覽、旅行開闊眼界,有的鼓勵孩子在興趣班里折騰——方式千差萬別,說到底都是盼著孩子明事理、長本事。就連過好日子也是這樣,有人愛攢錢求安穩(wěn),有人敢嘗試闖新路,有人守著小日子精打細算——過法不一樣,但心里都裝著“日子越來越順”的盼頭。這些日常里的“不一樣”,最終都朝著同一個方向:把生活過好,把日子往前推。這正是“殊途同歸”最實在的模樣——目標在心,路怎么選,盡可各顯其能。
強健說,這種智慧的關鍵在“同歸”而非“殊途”,核心是守住共同目標,再容得下萬千方法。古往今來,無論治國者的方略差異,還是居家生活的方式不同,只要向著“讓生活更好”的目標前行,便都是“殊途同歸”的生動注腳。這份來自周文化的同心之智,至今仍在指引人們。(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qū)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