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上》記載:“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這句話原本是說,從同一部典籍中,不同修養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感悟。后來逐漸凝練為“見仁見智”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因視角、立場不同,對同一事物產生多樣見解。

成語故事·周:見仁見智。(作者 陳亮)
這樣的差異,在古代詩詞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仰望月亮,李白感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盡顯孤寂之感;張九齡卻喟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滿是思念之情。遙看落日,李商隱低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遺憾惋惜溢于言表;劉禹錫卻高呼“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積極樂觀躍然字間。秋日感懷,杜甫只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蘇軾卻言“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同一意象,經不同詩人的巧思妙筆,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世界。
如今,我們常能看到見仁見智所體現的和而不同。在陜西省寶雞市語文教師張麗麗組織開展的“名著共讀”課上,學生們討論《紅樓夢》時各執己見:有人感動于寶黛愛情的純真,有人驚嘆于家族興衰的無常,有人沉醉于詩詞歌賦的浪漫,有人流連于亭臺樓閣的精巧。張麗麗并不作出高下判斷,而是引導學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的魅力正在于見仁見智,從不同角度讀出不同感悟,才是真正讀懂了作品。”
在國人的飲食偏好上,“見仁見智”所包含的兼容并蓄表現得尤為鮮活。端午的粽子,北方人喜歡蜜棗、豆沙等甜口,南方人偏好鮮肉、蛋黃等咸餡;中秋的月餅,北方人鐘情棗泥、豆沙的綿密,南方人迷戀蓮蓉、蛋黃的醇厚;日常的豆花,北方人習慣澆上辣子,南方人更愛撒上白糖;冬至的餃子,北方人講究飽蘸醋汁,南方人則喜歡搭配醬油。而在爭執之余,北方人與南方人卻不約而同地承認,之所以“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是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食喜好本就因人而異,尊重不同、接受差異,才能品嘗到更加豐富多樣的世間滋味。
見仁見智的關鍵,在于既不固執己見,也不盲從他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既能堅守自身立場,又能傾聽不同聲音,正是見仁見智帶給我們的生活哲學。(來源:“學習強國”寶雞學習平臺)

編輯:陳云哲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250002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266271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2
地址: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系電話:0917-3266271 郵箱:bjnews@163.com